当前位置: 首页 > 从博文到二中  从博文到二中
从德县博文中学到德州二中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4/5/27 8:50:35】  文章录入:杜洪志  浏览: 11268 次

  从德县博文中学到德州二中

    德县博文中学即今德州二中的前身,是民国和日伪时期德州城一所初高级部兼有的完全中学。它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1931年在省教育厅登记备案,成为当时山东省仅有的两所私立中学之一。学校曾是鲁西北、冀东南方圆百里最好的学校,几次全省会考成绩均名列前茅。从这里,走出了侯仁之、李贵真、项堃等一大批著名的优秀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博文中学基础上建立的德州二中,是山东省的重点中学,它以更新的姿态和蓬勃的活力,创造了新的辉煌,涌现了以郭荣伟、管华诗、莫振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德州“东地”的教会学校

    德县博文中学于1916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以下简称“公理会”)在德州“东地”建成。由于德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又是水路交通重镇,于是公理会便决定在德州建立宗教文化传播基地。公理会是美国基督教最早组织海外布道的教派。他们于1880年派传教士来德州恩县的庞庄(今属武城县郝王庄镇)建教堂,1886年又在该村办了一所教会学校,重点招收教徒子弟。初办时的学校规模很小,仅十多名学生。庚子(1900年)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分男女两校。公理会将男校改为四年制中学,定名“崇正学馆”并附设小学;将女校改为两等小学(即初等和高等),定名“培贞阁”,共有学生110余名。上世纪初,随着津浦铁路的建成,德州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公理会于1909年在德州城东郊(时称“东地”并延续至今)购买盐碱地300余亩,用于建设学校和医院。1916年秋,校园基本建成。学校将在庞庄“崇正学馆”和“培贞阁”的学生转来,又在德州和河北附近招收了一些学生。当年底,在校生共有130人左右,其中,男生90余人,分为三个班;女生30余人,分为两个班。男校定名为“博文中学”(为纪念在庞庄创办教会学校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博恒理);女校定名为“卫氏女子中学”(为纪念在庞庄创办女校的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卫曙光)。首任校长由美国牧师梅克仁担任,经费由美国公理会总会拨给。所设课程,基本按照当时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实施。

    19179月,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决口,新校舍全部被淹。灾后,学校和医院修建了一圈高3、上宽2、下宽4、周长6华里的围墙,墙外砌灰砖,内为土坡,南围墙东西两端建有坐北朝南的大门,东大门内是博文中学,西大门内是卫氏女中。博文中学是一个独立的大院,内有三层的教学楼(兼办公楼),以及大礼堂、食堂、图书馆、体育场、学生宿舍楼等。大院西邻有六座西式小洋楼,将博文中学与卫氏女中隔开。楼房里住着美国教师和医生。卫氏女中内的建筑和博文中学基本相同,是一个砖墙围绕的独院,门口有传达室,一般人不得随便进入,女生也不能随便外出。卫氏女中西邻是卫氏博济医院。从外面看,这些建筑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因功能不同而各自独立。

    当时的博文中学在德州城是一座最美丽的地方。除去高耸的楼房,院内绿树成荫。在人们还点油灯、吃井水的年代,这里已经有了电灯和自来水。校园东南面是一片果园,春天杏花、桃花盛开,蜂蝶飞舞;其他空地上遍植五颜六色的蜀葵花等,甬道两旁是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红荆。宽宽的围墙上,学生们可以散步、诵读,可以远眺广阔的农田,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每逢春夏,学生们坐在树荫下安静地读书,可谓是一处极好的学习场所。

◎王元信教改与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

    博文中学建校不久,即与美国歌仁乃乐大学建立了兄弟学校关系。两校可以互派留学生,互相交流和支援教师。由于同属教会学校,歌仁乃乐大学派来的教师多是牧师和传教士,博文中学派往美国的是任教十年以上的骨干教师,也有在燕京大学或齐鲁大学深造后的博文中学毕业生。早期,学校的宗教活动较多,学校有读经班、有唱诗班,每顿饭前要祈祷谢饭,每天早晚要祈祷,星期天要做礼拜。北伐战争后,由于全国形势的变化,加上学生的反对,教会活动受到限制而逐步减少。

    1922年(民国十一年),美国传教士海尼格接任校长。1927年,又由美国人麻子尤担任。在这期间,中共鲁北特委成员王凤歧①秘密进入学校,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有的班级还建立了名为“改进社”的秘密图书馆,学生开始阅读鲁迅、郭沫若及邹韬奋、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并萌发了进步思想。1928年,由于高二级学生反教情绪严重,学校当局迫使这个年级的学生提前毕业,这些热血青年由此奔向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由到美国留学归来的该校毕业生、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硕士王元信②接替麻子尤担任校长。王元信是个重人格、讲责任、轻名誉的人;是个敬业乐群、宽和无私的人;是个讲科学、求创新的人。这些品质和精神后来在他的学校管理中制定的校歌、校训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王元信任校长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冲破封建阻力,实行男女合校,将博文中学与卫氏女中合二为一,改称“博卫中学”,后又改为“博文中学”。接着,他制定了校训、校歌,减少了课程中的宗教内容;他提倡师生信教自由,教徒与非教徒一样对待,最终将课程中的宗教内容完全取消;他加强了汉文、英语和数理化理科教学,重视体育、文艺活动,提倡学生学习武术,演唱京剧,实行勤工俭学;他推行自由选课制度,让学生到喜欢的学科教室去听课,类似现在某些中学的“走班制”。

    王校长的改革很快使博文中学出现了风清气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教师教课严谨认真,学生学习刻苦努力。爱好体育活动是博文中学的一大特色,所以该校经常举行体育比赛,并用英语裁判,由王校长亲自监督。由于多数学科使用英语教学,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很高。白求恩大夫的翻译李庆华之所以能胜任其工作,就得益于在博文中学读书时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王校长虽然也是基督教徒,但他绝不干涉他人信仰,而且对学生的进步活动予以支持。他曾邀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校讲学,宣传爱国道理。他让进步学生王立全③管理图书馆,并拨经费购置了很多进步书刊。王立全于1930-1932年在校读书期间,他曾多次在国文教员于巍岑④家里召开秘密会议,筹划进步活动。他曾自编“活报剧”,和同学们到城乡演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112月,他发动全校师生罢课三天,抗议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还邀请河北沧州中学进步学生来德州进行抗日宣传。所有这些,不仅使学生的思想面貌大有改变,而且增强了社会活动能力,学校的声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1931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何鲁丽的父亲)来校考察,对博文中学的办学水平给予肯定;随后,博文中学在省教育厅办理了立案手续,成为正式的私立完全中学。1933年,博文中学参加全省中学会考,成绩名列第二,被评为全省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由于学校声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校求学的学生很多。德县县长、商会会长、教育局长的孩子及亲戚都来这所学校读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1935年,初中一、二、三年级各发展到三个班,高中三个班,学生共281人;教师22名(其中美国人4名)。校舍占地面积170(其他为教会医院用地),其中男部校舍14座,建筑面积16,601平方米,体育场面积11,718平方米;女部校舍8座,建筑面积12,722平方米,体育场面积2,245平方米。学校在校生最多时达400名,教职工40多人,是鲁西北和冀东南唯一一所具有先进教学设备和先进教学方法、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的完全中学,被誉为“鲁北最高学府”。

◎战乱中命运多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10月,德州沦陷,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春,经王元信校长和师生力争,学校开学,只是王校长因与日方交涉时发生过激烈争执,恐遭报复,暂离职回避,校长由英语教师、美国人艾丽斯·里德女士⑤担任。

    事过不久,王元信回校复任校长。这一时期招生规模有所减小,高中每届一个班,初中每届二至三个班。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关系破裂。年底,校舍被日军强占,学校被迫关闭,成为日本兵营,艾丽斯·里德和其他美籍教师被带往日军设在潍县的战俘集中营关押。1942年春,日伪当局将博文中学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及校产并入德县中学(即后来的德州一中)。由此,德县中学出现了女中部和高中班,校长王元信任女中部校长,陆知非任教务主任。1943年,女中部迁至南关教堂,暂时独立建制。

    博文中学在日军撤出时校舍遭到严重破坏。随后,国民党部队又将中学作为兵营。19466月德州解放,这年冬天,根据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博文中学校舍和德州火车站、兵工厂一同被拆除。后来禹城、济南解放,局势有所稳定,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虽然也曾考虑在此基础上重建校舍,兴办教育,但因战事频仍,尚无余力而暂被搁置。

◎博文旧址上的新高中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同全国各地一样,百废待兴。德州地区专员公署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决定在博文中学旧址重建中学,具体工作由德州市政府教育科长段新源负责。当时的规划设计参考了苏联中学校舍的建筑图纸,在博文旧址上划出103.82亩地,从19527月开始动工,一期工程共投资98万元,教室、办公用房和学生宿舍均为砖木结构的房建筑。在建设学校的同时,开始组建教师队伍,除原博文中学的教师从德县中学返回外,专署又从德州市其他学校调入部分师,由曾昭选负责教务工作。195210月,学校招生300名。11月,正式定名为“德州市立初级中学”,所招学生分6个教学 班。因校舍尚未完工,暂于平等街38号设3个班,南门东伙道设3个班,实有学生298人,教师15人,职员8人,工人12人。                                          

    195212月,经山东省文教厅批准,德州市立初级中学定名为“山东省德州第二中学”,归属山东省文教厅直接领导,由省划拨经费。当时学校设两名副校长,由段新源和李伟业担任,段新源主持工作。1953年,开始二期工程建设,共投资117万余元。6月,平原县教育科长邓汉祯调任教导主任;7月,孙冠杰任教导副主任,并从其他学校调入17名教工;8月,一期工程完工,共建成教室27间,宿舍60间,办公室17间。设在平等街38号和南门东伙道的初中班,都转回新建校舍上课。由于德州二中的建成,上级将德州一中当年招收的高中班划拨二中。由此,德州二中成为德州专区第一所办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完全中学。195311月,上级选调博文中学早期毕业生、平原师范副校长赵逸云⑥来二中担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段新源和李伟业不再任职。1955年至1969年,上级又派王彬、江锐锋、孙湘波先后担任二中书记、校长,赵逸云担任分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一直到1965年退休。十几年间,赵逸云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传承了博文精神,与同事们一道成就了“文革”前学校的辉煌,获得了“华东地区名校”的美誉。

    “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至1967年,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之后,上级先后选派王天荣、郝翊亭、彭长海、孙玉传、李洪杰、崔立清、史冠武、李本禄担任德州二中书记、校长。这些同志在任职期间,以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全体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拨乱反正,努力工作,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为二中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与此同时,二中的学制也经历了由“三·三”制到“二·二”制的变化,后来又回到“三·三”制,校名也由“山东省德州第二中学”改为“德州市第二中学”。1993年,学校初中部停止招生,改为三年制高级中学。1997年之后,随着音体美特长班招生人数的增加,二中的教学优势得到发挥,高考录取比例迅速提高。

    之后,在学校历届班子的领导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各科教学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学校占地167.9亩,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餐厅、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等二十几座大型建筑,建筑面积达 109,873平方米;在校生82个班5600余人,在职教职工419人,是山东省重点高中之一。

◎值得传承的博文精神

    回首从德县博文中学到德州二中这所“华北名校”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取舍和骄傲的地方。尤其当年博文中学的校训、校歌,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子们的求,至今阅读起来,仍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原博文中学的校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我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校歌是:美哉博文,地静风清,建筑伟大形势宏。

      舟车所会,名士所经,交通便利见闻增。

      文明进化,道德日兴,博文前途愈光明。 

      她是社会,亦是家庭,更是全国进善旌。

副歌是:今日吾等博文生,他年社会主人翁。

       乘机努力,学以致用,基础巩固贡献成。

       推广主义责尤重,快做民主之先锋。

       利用物质,发展性灵,奋往鼓勇成使命。

     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博文中学历时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为社会培养毕业生2000多名,他们遍布海内外多个领域,尤其在教育界和医学界专家众多。如去年10月逝世的中科院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教务长教授侯仁之,我国著名蚤类学专家李贵真(女),医学博士李庆昌,北京医学院教授张光炎,抗战时期白衣战士、第二军医大学胸外科专家侯道之,武汉原市委副书记辛甫,原铁道出版社社长于仲友,曾任白求恩大夫翻译的李庆华,还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项堃(又名王象坤)等,他们都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来,博文校友或自己或派自己的学生和家人追寻到母校,将身影留在今日二中;或将博文时期的图书资料完璧归赵,悉数奉还给母校⑦。198651146名博文校友聚集在首都北京为母校举办校庆,《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消息。当时,他们联系到全国各地健在的博文后期校友共140余人,然后将活动资料送回母校。20126月,二中校长史冠武、工会主席高鸿意和二中校友、作家刘金忠专程赴京,看望病中的老校友、百岁老人侯仁之先生。住在北大医院的侯先生听说母校来人,一改病中不见客人的规矩,在家人的搀扶下,从病榻上坐起,眼含泪水,亲切接见了史冠武校长一行。20131022,侯仁之先生逝世,李本禄校长、高鸿意主席代表母校前去吊唁并敬献花圈,令侯先生的亲属激动不已。

◎再创辉煌的德州二中

    光阴荏苒,时代巨变。现在,老一代的博文人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八旬,但是他们的母校却在原来“鲁北名校”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治学,敬业奉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活跃着德州二中毕业生的身影。其中,中国胆道镜技开拓者张宝善,航空航天专家郭荣伟,中国科学院硕士生导师边千韬,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数学家陈祖墀,语言学家杜学增,解放军中将高金钿,棉花育种专家庞居勤,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振奎,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荣振、副主任王维义,作家刘金忠等,作为德州二中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仅因其卓越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且也为德州二中赢得了更大荣誉.审视二中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厚重之美,正视二中的今天不难发现其拼搏之美,教育的接力棒传到了肩负继往开来历史重任的“德州二中”这一代人手中,厚重的历史、艰巨的责任,以及“励志与学业同兴,教泽与贤才并崇”的办学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在新形势下,二中人知难不难,迎难而上,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探索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模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创新高,始终位于全市前三名,多名学生被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等国家名牌大学录取,其中不乏省理科状元、市文理科状元。学校连年被市教育局授予“教学优胜单位”。从2008年开始,全市每年高中教师业务知识对抗赛、高中教师说课对抗赛,德州二中均获得全市团体第一名;学校集体获省、市“五一”劳动奖状,连年被评为市级“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如今的德州二中,校园美丽整洁,教学设施先进,成为市级首批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国防教育体育卫生先进单位。

    如今,二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好学;如今,二中正乘势而上,从优秀走向卓越,从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迎接新的挑战。建设博雅大气、领军基础教育的品牌高中是二中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位二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二中人将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美丽!

    (高鸿意、杜洪志执笔,高立泉、李春厚修订)

|注释|

    ①王凤歧:字鹤周,德县七区(今陵县土桥镇)刘辛庄人。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为中共党员,在中共鲁北特委任青年团负责人,活动在德州、陵县、平原一带。1928年被捕,1931年在济南英勇就义。

    ②王元信:字诚斋,1892年出生于山东恩县看水庄(今属平原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任博文中学校长十几年,对博文中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③王立全:河北省阜城县人,中共地下党员。离开博文中学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冀南区景南县县长。1949年随军南下,后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党委书记、院长。1977年病逝于武汉。

    ④于巍岑:名振钧,德州城东杏园堤口人,1886年生。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就读于天津北洋学堂。毕业后曾任德县吕家街完全小学校长,后在博文中学任国文教员十多年。他思想进步,教课认真,支持进步学生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在师生中颇有威望。日军侵占德州后被迫离职,1943年因患脑溢血去世,享年57岁。

    ⑤艾丽斯·里德(AliceC. Reed): 女,又名芮义德,美国人,1890年生,1915年毕业于歌仁乃乐大学,1916年来华,任卫氏女中英语教师兼教音乐课。1920年起任卫氏女中校长,1938年代理博文中学校长。她经常将个人工资资助学生,从不署名。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终身未嫁。

    ⑥赵逸云:又名赵东周,190312月生,山东武城人。曾于德县博文中学、济南齐鲁附中、齐鲁大学预科读书。1953年至1965年任德州二中副校长,曾主持全面工作。他为二中的发展呕心沥血,在师生中威望很高。

    19989月,德城区于官屯乡东七里铺村村民苏铁汉,将其外祖父刘先周先生当年在博文中学任教时所借图书馆的《二十五史》派人送还二中,并附有本人还书的说明。

上一篇:德州二中关于征集校史资料和建立校友联谊会的启事 下一篇:博文部分名校友简历(部分含照片)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