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乱世中的美神——走近李清照》霍慧祯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9/26 10:48:24】  文章录入:GLX  浏览: 3030 次

课件:

详案:

乱世中的美神——走近李清照(详案)

高二语文        霍慧祯

一、    教学思路

本学期校本课程的选题源自两方面,一是本学期教学内容涉及唐诗宋词及重要篇目的赏析,二是由于个人对李清照及其诗词的喜爱。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为纬,以其不同时期的典型诗词为经,再结合梁衡先生在《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文章中对李清照的评论,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诗人自身,来体悟诗词情感,进而能够学会迁移,对其他重要的诗人也能够自主探究,加深理解,不断激发求知欲。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能说出其经历的三大磨难;

2、品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诗词,明确其婉约的风格;

3、理解李清照诗词中“愁”的内涵,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4、学习李清照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气节和博大的家国情怀。

三、    教学准备

结合教材,先让学生课下了解李清照的相关情况,然后自主阅读《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南宋的乱世词心”和李清照的几首诗词。使学生对李清照有一个初步认知,对李清照的诗词风格有一个整体的感受,以保证教学顺利展开。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很多人说,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但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却说,“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何梁先生对李清照评价如此之高,对她的解读到底是不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的世界,领略这位千古美神的风采。

(二)出身羡煞世俗人

我们常说,一个人现在的模样,是她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那李清照也不是生来就满身愁怨的。相反,她曾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首先,但是看其出身,就令世人羡慕不已。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朝廷高官,学者兼文学家,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名门闺秀,善文学,出身显贵,又是书香门第。

富贵且深受艺术熏陶的家庭, 使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

(三)气质不凡清秀心

齐读并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剗袜,不穿鞋。)

此时的她,还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天真无邪、矜持腼腆、情窦初开。要按常规来说,她应该同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宦人家的千金大小姐一样,略是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待出嫁,从此相夫教子,了此一生。但我们的美神偏偏不,她几乎熟读了父亲所有的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下面这首诗同样彰显了她的气质不凡——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这首诗首先惊到了李清照的父亲,随后引起一片哗然,正所谓“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四)志同道合遇良缘

时光荏苒,李清照步入爱河时,上苍同样给予她深深的眷恋。夫婿赵明诚: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两人感情深厚,在其诗词当中可见一斑——(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五)天妒英才磨难深+绣口一吐千古韵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当国破家亡的历史风云涌现,新的人格考验和新的命题创作也随之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当她和家人因国事流亡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那正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很快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场告发张汝舟科举作弊的官司,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于是就有了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是国家民族的大愁了。

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最孤寒,是那句“才藻非女子事也”的童言无忌,使她意识到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竟在当时是如此多余。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

她把这无奈的、深沉的、悲凉的寂寞同样写进了诗词里——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浮生起落铸美魂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七)齐读——

出身羡煞世俗人    气质不凡清秀心

志同道合遇良缘    ,天妒英才磨难深

绣口一吐千古韵     浮生起落铸美魂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我眼中的乱世美神》,体裁不限。要求:有自己的见解,结合李清照的诗词写感受。

五、    教学反思

本次校本课程思路的形成是源于梁衡先生的文章《乱世中的美神》,虽然我又结合了教材中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引领学生对李清照这位南宋婉约派女词人做了“知人论世”的引导,但仍然有所拘泥,自己的见解不够深刻,对李清照的诗词挖掘的还不够深刻。

在课程实施中,我以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出身羡煞世俗人,气质不凡清秀心。志同道合遇良缘,天妒英才磨难深 。绣口一吐千古韵,浮生起落铸美魂 ——贯穿教学流程,受到学生欢迎,这一点可以再加改进,并且希望能引领学生爱上写作。

本次讲解尚且不够简练,没有达到精讲的要求,这是以后需要尤其注意的。第二次讲校本课程,不再漫无目的,只依喜好,而是根据学校要求和建议,渐渐地能够与教学相结合,这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成熟的理解与把握。相信以后,我会在校本课程方面更加进步!

上一篇:2015级周一升旗仪式剪影 下一篇:《德州日报》对我校举办学科论坛的报道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