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美丽中国——徐茂强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kc  发布时间:【2018/5/3 14:36:35】  文章录入:GLX  浏览: 3489 次


美丽中国

                                       高二地理   徐茂强

“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2] 

“美丽中国”的评价原则

指导原则

“美丽中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测算中国各省区“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水平。衡量指标的选择要求既要充分反应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现状,也要呈现“美丽中国”的区域建设潜力。课题组遵循导向性、合理性、客观性、开放性指导原则选取了评价指标。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明确生态文明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合理性原则。指标选取符合逻辑,测算方法基于学界现有的研究基础,具有充分的学理性。

——客观性原则。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统计数据必须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研究报告基于客观事实对数据进行分析。

——开放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未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三、指标体系设计根据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融入,充分体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指标体系设置为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5个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相关指标体系参见下表:

评价指标体系

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备注

1.生态

1.1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

正指标

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

正指标

1.3人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公顷/万人

正指标

1.4人均森林及草原面积

公顷/万人

正指标

1.5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

正指标

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正指标

2.经济

2.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正指标

2.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逆指标

2.3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

千克/万元

逆指标

2.4单位GDP废水排放量

/万元

逆指标

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

%

正指标

2.6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

%

正指标

3.政治

3.1节能保护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正指标

3.2公众是否能够通过网络途径查询环评项目的详细内容

 

正指标

3.3是否逐步推行差额选举

 

正指标

3.4是否设有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正指标

4.文化

4.1世界文化遗产地数量

正指标

4.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正指标

4.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

正指标

4.4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现金消费支出比重

%

正指标

4.5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现金消费支出比重

%

正指标

5.社会

5.1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正指标

5.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正指标

5.3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正指标

5.4城镇登记失业率

%

逆指标

5.5住房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正指标

5.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正指标

数据来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数据来源

1.生态

1.1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

《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及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

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

1.3人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1.4人均森林及草原面积

1.5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经济

2.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中国统计年鉴2012》、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

2.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3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

2.4单位GDP废水排放量

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

2.6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

3.政治

3.1节能保护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中国统计年鉴2012》、各省区相关党政部门官方网站

3.2公众是否能够通过网络途径查询环评项目的详细内容

3.3是否逐步推行差额选举

3.4是否设有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4.文化

4.1世界文化遗产地数量

《中国统计年鉴2012》、文化部官方网站及各省区文物局官方网站

4.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4.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

4.4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现金消费支出比重

4.5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现金消费占全年现金消费支出比重

5.社会

5.1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中国统计年鉴2012

5.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5.3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5.4城镇登记失业率

5.5住房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5.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测算结果

(一) 31个省区的综合建设排名

“美丽中国”总的综合排名前10的省区依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南省。

(二) 31个省区的单项指标建设排名

生态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安徽省。

经济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海南省、天津市、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省。

政治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甘肃省、吉林省、重庆市、山西省、广东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河北省。

文化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山西省、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陕西省、湖北省。

社会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河南省、江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安徽省、陕西省、海南省。

 

 

“美丽中国”的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案引入了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中国”的阐述和相关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在课件中设置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从而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加深了对于“美丽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投身到国家经济、生态建设的热情和动力。从另一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由于时间关系,学案和课件的设计还有提高的空间2、对于“美丽中国”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德州市2018年中小学生体育节 暨普通高中足球赛开幕式在我校举办 下一篇:中国的交通——周燕老师的校本课程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