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俄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一、彼得一世改革
十七世纪下半期,沙皇彼得一世实行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但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二、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最终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社会矛盾,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俄国的社会主义之路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苏维埃两个并存政权,但任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主,所以二月革命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20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巩固苏维埃政权,1918年-1921年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4、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去世。
5、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并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工业强国。在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四、世界大战的俄国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前,俄、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二战属于协约国一方。1917年一战期间,爆发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1942年1月,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5月,柏林之战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投降,二战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和美国分区占领德国,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五、美苏冷战
1955年苏联为首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实行冷战,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六、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开会,以农业为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而最终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激化了苏联各种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七、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结束,世界开始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八、俄罗斯联邦时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拓展总结
一、俄国国家名称演变
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今)
二、苏联解体的启示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要关注民生,提高人生活水平。
4、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5、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6、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三、中俄关系
课后反思: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