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贾才芳老师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这一主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论坛。贾老师强调要做到“思辨性”应注意“有认知”、“辩证性”、“新颖性”三个方面,并举实例详细讲解,为各位老师提供了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新思路。
一、论坛照片
三、图片欣赏
贾才芳名师论坛ppt
三、论坛讲稿
高 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解析及实施方法
近期在我校举行的市“新课标、新高考”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北京来的专家再次强调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专家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我查了一下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现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建议中有如下表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里明确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均属于思辨性思维的范畴,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其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愉悦,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但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甚至思辨性阅读也不妨将其称为批判性阅读。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文本解读一般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直面文本,一切关于文本的断言与结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另一种则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读者或者环境的“关系”来间接地解释作品。下面我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解析及实施方法”作如下表述:
一、本任务群设置之目的
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思维水平
概念:思辨,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毫无客观坐标;②思考辨析:~能力。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
实证: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见《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逻辑:是一个外来词语,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二、批判性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 灵魂
新课标本群的实施建议: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里明确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讲,批判性是思辨性的灵魂。
批判性思维: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日常的常识相一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构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断言、论题和论证。识别、分析和评价这些构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极具价值,在“国际母语教育经典理论论述”中,批判性思维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理论,母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项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1、阅读古今中外名篇尤其是论说名篇(如《齐桓晋文之事》《逍遥游》《廉蔺列传》《六国论》等),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论点的方法和逻辑。进而进行顺向和逆向思维。
2、阅读近期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热点的方法、观点、立场。阅读各种文本,析透本质,多元阅读,培养思辨能力。
3、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力求观点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反向思维,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平等商讨、有风度、有礼貌。
(二)要在文本阅读中提升思辨能力。文本阅读包含三部分:单篇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现以单篇文阅读教学为例:
如《六国论》
1、引导学生认识此篇为"论述严密"的古代经典作品。
2、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篇"破绽明显"的文章,让学生找"论证缺陷"。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破绽明显"的文章却成为千古名篇。这一环节体现教学价值原因。
如《逍遥游》
《逍遥游》一段"绝云气,负青天,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之将图南"为什么?高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南海?这些均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好契机。
(三)在文章写作中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性写作能力的形成的有效方式是写随笔、杂文和学术论文。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批判思辨能力。
四、思辨、批判思维的三大特征
合理性、反思性、建设性:
合理性: 理性思维、有方法规则。
反思性:批判他人,反思自己,以实践实际为准,时刻匡正。
建设性: 指吸收不同观念,寻找一个相对完美的结论,进行决策。
思辨、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方法:1、审视、衡量。2、质疑、问难。在解构的基础上能够建构,探索更合理的解决问题之道。
四、论坛简评
孙振华老师评课:
周二下午,听了贾才芳老师的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解析及实施方法》的名师论坛,有很多收获。
贾老师从“毛主席关于朝鲜战争的独立思考”到“苏洵的对于六国灭亡的论证”,围绕其中思辨性思维的运用,阐述了思辨性在阅读表达中的作用,最后论述了学生如何在写作和阅读体现思辨性思维。贾老师的名师论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座的各位老师听得聚精会神,体会深刻,对每个人的下一步教学都有很大的启发。
王雨老师评课:
贾才芳老师名师论坛《思辨性阅读的解析与实施方法》,从本任务群设置之目的,批判性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灵魂,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路径,思辨、批判思维的三大特征四方面展开讲解。拿到一篇文本对附着于文本的“成见”展开思辨;对文本价值本身展开思辨;对文本细节展开思辨思维。贾老师以《六国论》《逍遥游》为例,当教师领着学生阅读时,思辨的价值如果不能体现,文本的价值也就没有得到展示。
李志国老师评课:
今天听了贾才芳老师关于高考作文思辨性的讲座受益匪浅,对作文的思辨性有了新的认识。在讲座中贾老师强调,要做到思辨性就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有认知”。即要能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感悟和认识,迅速得出思维结果。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思辨的基础。
2.“辩证性”。在“有认知”的前提下,要保证思维结果不偏激、不片面,做到客观正确,防止绝对化。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适当地强调某一方面,抑制另一方面,常常会陷入错误的泥潭。
3.“新颖性”。揭示宇宙间的大真理、大规律,并不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但只要比同龄人看得“深”一些、“宽”一些,也就是做到所谓的“新颖”了。怎样才能到达“新颖”的最高境界呢?那就应该力求做到放眼未来,要善于把事物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去想,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命、人生、社会;要善于思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用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要善于冷静反思,打破常规格式,用个性的思考、别具一格的慧眼去感悟世界。
这三个方面具体地阐释了如何做到思辨性,实用而精深,这定会对老师们今后的作文讲授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