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名师观摩课简报
12月24日下午,张凯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故都的秋》名师观摩课。通过鉴赏景物描写,张老师引导学生们共同体会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热爱,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
一、观摩课照片
二、图片欣赏
张凯《故都的秋》ppt
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都的秋》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词、句入手,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2.鉴赏景物描写,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
【夯实基础】
一、正字音
1.混混沌沌( )( ) 2.驯鸽( ) 3.扫帚( ) 4.平平仄仄( )
5.歧韵( ) 6.橄榄( )( ) 7.椭圆( ) 8.譬如( ) 9.廿四桥( )
二、问题汇总
1.作者为什么喜欢北国的秋而不喜欢南国的秋?
2.为什么喜欢情景悲凉的秋?
3.为什么不描写著名景点却大量描绘细小平凡的事物?
4.作者写的秋有点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审美取向、生活经历、性格心境、文化积淀、高超文笔)
5.为什么只写了都市闲人?
6.文章第12段批评家对秋的评论那一段有存在的必要吗?
【鉴赏品味】
一、跟随郁达夫赏故都的秋:
1.细读课文3-11段,根据要求填空。
在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时间)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租来的有着一椽破屋的小院里(地点) 秋(选一个动词填空:A.看B.观C.赏D.听):看高高的蓝天,听驯鸽的飞声,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和花下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细数槐树底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列举景物,把景物的特点作为定语加在景物前面)
也是在早晨(时间),走出院子来到马路上(填地点) 秋(A.看B.观C.探D.寻):从满地秋槐落蕊和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去发现细腻、清闲。
再去北平四处走走,院落内外、大街小巷、城里城外,处处全长着树,于树下 秋(A.看B.听C.探D.寻):听秋蝉衰弱的残声,这啼唱,这嘶叫,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此起彼落,于是人就被浓浓的秋意包围了。
晴日有秋味,乍雨乍晴时秋味更浓,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接着冰凉的雨点便息列索落地落下来,不久,云去雨停太阳又露出了脸,于斜桥影里、桥头树底(地点)听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 秋(A.谈B.聊):他们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走累了,再回到院子里(地点)来吧,看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枣子树多么茁壮,在这七八月之交这北国的清秋的佳日里(时间),枣树椭圆形的细叶中间的一颗颗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正淡绿微黄,在这里也能寻到秋的踪迹。
二、调查分析故都的秋
|
相关景物或词句
|
概括特点
|
归纳分析
|
秋色
|
蓝天、蓝朵、落蕊之白、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单衣、淡绿微黄的枣子
|
色调是暗的、冷的、淡的,毫不艳丽。
|
他不喜欢壮美的秋,也不喜欢浓艳的秋,硕果飘香的丰收的秋;他喜欢过清爽的秋、幽静的秋,冷落的秋、悲凉衰败的秋,喜欢秋带给人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冷落的秋色、残破的秋姿、衰弱的秋声、凉凉的秋温,让他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这就是他的审美取向!
|
秋姿
|
破屋、破壁腰、几根秋草、槐树、落蕊、秋蝉、斜桥影、枣子
|
破败、瘦弱、凋残
|
秋声
|
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嘶叫、息列索落的雨声、话凉声
|
悠远的、嘶哑的、断续的、叹息的
|
秋温
|
凉风、秋雨、天可真凉了
|
凉的
|
时间
|
地点
|
景物(注意修饰语)
|
感官
感受
|
早晨
|
破屋
小院
槐树
叶底
破壁腰
|
1.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2.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3.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4.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5.花的颜色的比较
|
看听
静对
细数
设想
评论
|
早晨
|
街道上
|
1.会铺得满地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2.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3.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看
踏
论
|
时时
|
处处
|
1.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2.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嘶叫)
3.在北方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听
论
|
雨天
|
桥头
树底
|
1.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的)一阵→凉风
2.息列索落地下起(的)→秋雨
3.一层雨过就渐渐地卷向西去了(的)→云
4.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的→都市闲人
5.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感叹天凉了的)→对话
|
看
听
感
聊
论
|
时时
|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
1.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的→枣子树
2.椭圆形的细叶中间的一颗颗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正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
3.(果实)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的)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
看
论
|
三、再次集中感受故都的秋
(一)将故都的秋景浓缩在一起,再朗读一遍。
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时间)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租来的有着一椽破屋的小院里(地点)赏 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和花下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细数槐树底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也是在早晨(时间),走出院子来到马路上(地点)觅秋:轻轻地踏一踏秋槐落蕊,细细闻闻味,仔细听听声,并细心感受一下触觉,再瞅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吧,那里面竟有细腻、清闲,也不乏落寞和深沉。
再去北平四处走走吧,院落内外、大街小巷、城里城外,处处全长着树,随处皆可听秋:听秋蝉衰弱的残声,这啼唱,这嘶叫,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此起彼落,于是人就被浓浓的秋意包围了。
晴日有秋味,乍雨乍晴时秋味更浓,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接着冰凉的雨点便息列索落地落下来,不久,云去雨停,太阳又露出了脸,于斜桥影里、桥头树底(地点)听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聊秋:他们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走累了,再回到院子里(地点)来吧,看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枣子树多么茁壮,在这七八月之交的北国的清秋佳日里(时间),枣树椭圆形的细叶中间的一颗颗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正淡绿微黄,在这里也能寻到秋的踪迹。
(二)你感受到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热爱了吗? 请大声将以下句子朗诵一遍。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可是(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三)教师总结:
郁达夫之于故都的秋,正像是:
饿汉之于烧饼(鱼翅)
酒鬼之于二锅头(茅台)
鉴赏家之于千年古画
收藏家之于青铜古鼎
…………
四、品味语言
1.替换对比法品味语言
对比
|
品味思考
|
原文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1. 相对原文,改文去掉了哪些词语?更换了哪些词语?请在原文中标出来。
关联词、副词、动词;赶上、饱尝一尝
2. 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原文
严密、准确、强化了表情达意
|
改文
|
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我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想感受一下故都的秋味。
|
2.调查分析法品味语言
分类
|
列举
|
我的发现
|
动词
|
俗的
|
泡一碗/一坐/一阵扫/一立/遇见/开出帐来
|
通俗利落有不乏生动
文雅
诗意
生活气息浓郁
口语化地方色彩
|
雅的
|
赏玩/颂赞/静对/啼唱
|
名词
|
雅的
|
故都/北国/柳影/虫唱/蓝朵/落蕊/歧韵/明月/秋潮/残荷/黄犬
|
俗的
|
蟋蟀/耗子/青布单衣/夹袄/烟管/茅房/灶房/枣子/白干/稀饭/馍馍
|
助词
|
俗的
|
可是啊/还有秋雨哩/唉,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分类
|
列举
|
我的发现
|
短句
|
1.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2.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3.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4.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5.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简洁、典雅、有节奏、有诗意
|
长句
|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3.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4.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5.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
|
抒情的感情
强烈
写准确景的描摹细致
议论的严密、逻辑性强
|
【总结提升】
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他情感极为丰富。时而热烈,仅仅为了饱尝一尝北国的秋味竟不远千里从杭州辗转青岛再赶到北平来看故都的秋;时而冲动,听到有些批评家说中国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立即寻出大量的证据加以反驳;时而闲静,一个人长时间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轻踩落蕊闻味听声细细地去感触,于扫帚的丝纹里竟能感觉出细腻、清闲与落寞。
他的审美情趣独特。他视残破、衰败、冷落、清静悲凉为美,破屋、破壁、衰败的秋草、衰弱的秋蝉、凋零的槐蕊、冷冷的蓝朵在他眼中都是美的,他愿做一个都市闲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他学识渊博,底蕴深厚,文笔高超。古典诗文、文言笔法、外国诗文无不精通,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写景状物形神毕肖,他议论说理逻辑严密,他叙事生动简洁利落,他抒情强烈奔放。
他…………
读不够的郁达夫,尝不厌的的故都的秋味!
张凯《故都的秋》学案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对故都秋的喜爱、眷恋之情,难点在于对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得那种悲凉之情的理解。因此,首先带领学生分析层次,梳理思路,整体把握作者在此文中的感情倾向,然后从浓缩景物,分析归纳秋色、秋姿、秋声、秋温入手,深入了解作者笔下秋的独特之处。教学设计的亮点在 “品美文,赏秋景”环节,调查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从秋色、秋声、秋味的角度来欣赏秋景,通过方法指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品味语言”环节,注重教会学生用归类调查法和替换对比法来发现语言之美。“学以致用”环节从审美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景物,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落实了对学生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核心素养培养,基本实现让学生在熏陶和感染中提升能力的目标。
这个设计学生在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方面都很容易完成,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在美感的体验上非常考究老师的教学功底,特别是作者在一字一句中流露的悲凉、落寞之感,为何这也是一种美的理解,学生很难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四、观摩课简评
索娜娜老师评课:
张凯老师的课是一堂设计紧凑,十分精彩的课。首先,张老师按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引导对全文进行正音及整体感知,将文本分为“恋秋、绘秋、论秋、爱秋”四个层次。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从用词、句式或者修辞等角度鉴赏其表情达意的效果并感知处郁达夫雅俗兼具,对词语信手拈来的强大的语言运用能力;再次,张老师引导学生对通过景物选择的感知欣赏绘春部分的秋色、秋姿、秋声、秋温;最后,感知郁达夫的人格魅力:与众不同。张老师一反往常强调“清、静、悲凉”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非常非常宝贵的做法。
王敏老师评课:
今天,聆听了张凯老师的《故都的秋》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一堂好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会有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十分明确。课文单元学习指导提出“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根据这个要求,张老师制定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感受自然美景来寄托人生情怀的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老师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中感受和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内容充实,学习目标落实得较好。
课堂气氛和谐,符合本文的学习环境。在整节课中,张老师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师生沟通自然、亲切。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
张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老师总是很亲切的引导和鼓励,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朗读教学突出,朗读指导恰如其分。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我觉得焦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有学生个别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可以说张老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我觉得张凯老师的业务素质很高,语言优美,教态自然,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听焦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五、参与人员
蔡建筱 陈秀霞 崔奉莲 董华 范明浩 惠海新 霍慧祯 姜志彬 焦霞玉 解甜甜 李向坤 李志国 刘辉 刘彩红 刘福桥 刘思仪 刘玉梅 马少东 马秀清 孟霞 彭云 史文义 宋敏 苏曙光 隋涛 孙连平 孙振华 索娜娜 田文帅 王红 王敏 王雪 王雨 王祯 夏光星 夏慧敏 闫金刚 闫永新 杨冬梅 杨金红 于冬梅 张霞 张羽 张明国 张秋山 张运强 赵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