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校长推荐文章---《师生关系平常有利教育》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9/30 10:02:32】  文章录入:GXL  浏览: 3374 次

李校长推荐文章---

师生关系平常有利教育

吴 非

前一阵,网上两张图片传得热闹,有小学生春游时给老师撑伞,引发批评。看图片,那位老师举止的确有些随便,放在“教育”层面上观察,就会被质疑何以“育人”的问题了。有人要我就此对教师师德发表看法。我觉得,就事论事,可能只是职业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要提醒教师注意“影响”,是否要上升到师德层面去评判,应当充分了解情况。问话人说,你究竟出于中庸还是与人为善,我觉得都谈不上。我在学校工作多年,所见繁杂,有些难以简单判断。凭一种既定观念去判断,这个小学生给老师撑伞,老师形象失范;而如果反过来,老师侍候学生,为小学生打伞,人们就觉得天经地义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讨论一下呢?也许人们会觉得,老师视学生如己出,为孩子打个伞,没什么不正常。那么,如果那个为老师举伞的小学生,因为读了“经”,又看了许多“正能量”电视连续剧,学得毕恭毕敬,把老师当母亲侍奉,可不可以?或许人们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搅浑水了。

我只想借此说明,有些事不必小题大做。类似小学生为老师举伞的事,提醒教师注意行为修养,就行了,不要作过多的道德评判并延伸对一个职业群体的批评。

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应当正常化。有位老师介绍,他读了一篇文章,“很受震动,从此特别敬畏生命”,现在他上课,对学生行礼,都是90度鞠躬,三秒起身。我不清楚究竟是篇什么文章让这位老师神魂颠倒,他对所有生灵都行礼如仪么?我问,你鞠躬,学生如何还礼?立在狭小的课桌后也能90度鞠躬么?老师说,那我不管,我觉得要敬畏学生。我说,师生礼仪要正常。学生在观察,老师行为有“格”,学生学规矩,行止有度,很好;如果教师出“格”,传达了错误信息,会害了学生。你年轻,90度鞠躬三秒钟,其他老师不一定行,你如不能持久,学生会认为你作秀。

教师爱护学生,很好,但宜有分寸。把学生当子女对待,那样做是不是也值得反思?我见过把学生当孩子宠的教师,上课连姓名也不叫,全用昵称,可是,师生关系包含了亲情,教育反而会打折扣。教师提到学生时说“孩子们”“我们班小孩”,小学这样,中学了,仍然这样说,显得关系亲密。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劝说:“还是称‘学生’或‘同学们’为宜。”有个班主任走进教室会喊一声“徒儿们听着”,学生习惯了,她也改不了。我想,如果学生为她撑伞,我一点儿也不会惊讶。但那些学生有可能不把自己当学生,自以为是“徒儿”,以后与人相处可能很难有庄重感。

何必“亲密无间”?师生之间要有距离,相互尊重,关系亲密未必有利于教育。同样,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家长不宜对教师提这种要求。20多年前的一次新生家长会,有陌生女士对我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一切由你负责了。”我听了非常别扭:你凭什么要把亲生儿子送给老师?我又凭什么要对这个不认识的甚至有些坏习惯的少年负责?当时年轻,脱口而出:“对不起,你留着,我不要。”周围家长都笑起来。我是从那时起,开始考虑这类问题的。

中国教育有很多美好话语,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因教了青少年读书,他们从此就得把你当父辈孝敬,这很让人吃不消,明明做不到,但人们偏要这么说。又如,老师称学生为“弟子”,把学生当弟弟当儿子,换位思考,这也是让学生吃不消的。延伸到高等教育,师门森严,学生不敢质疑导师,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唯恐离经叛道。如果中国教育停留在这样的师生文化上,也许离“教育现代化”还有比较长的距离。


上一篇:德州二中首届名师风采展(二) 下一篇:山东夏季高考2018年起使用全国卷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