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不断进取的袁隆平——于洪玲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kc  发布时间:【2019/5/30 14:43:34】  文章录入:GLX  浏览: 5676 次


不断进取的袁隆平

                                  生物组  于洪玲

一、教学思路

       本节课旨在通过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坚持不断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本节课中,分别通过讲解袁隆平的生平简介、实验研究、成功启示三个方面,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奋斗,让学生为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用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人生态度所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获得的荣誉;

2、学习雄性不育系;

3、了解杂交水稻的大体培育过程,进而了解袁隆平的贡献;

4、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创新的精神,并能坚持自己观点的科学态度;

5、通过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袁隆平获得成功所需的能力和素养,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海水稻的新闻报道引出:

“同学们都听说过袁隆平爷爷的事迹吗?谁能起来给大家说说呢?

2、展示目录并进行讲解

三个方面:生平简介、实验研究、成功启示

1)生平简介:

①介绍袁隆平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②通过三次人生选择了解袁隆平为人

少年·挑战自我

袁隆平早年就有着游泳冠军的梦想,但屡次因身材矮小而被拒在比赛之外,但其永不放弃,选择了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在市游泳比赛一举夺冠!

青年·彰显自我

面对大学的选择,青年时期的袁隆平不顾父母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从此一个彰显自我,富有主见的袁隆平映入人们的眼帘!

中年·升华自我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别母校西南农学院,开始了长期的教学生涯。 但这时“浮夸风”“大跃进”接踵而来,全国人民又陷入了大饥荒的境地,看到这里,袁隆平思绪万千,再次将自己目标升华,从此就锁定在水稻的研究上。

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但还是没能成功,袁隆平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两次全国范围的样本搜查,终于在海南岛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之后又开始了66等品种测交 ,经过不断实验,终于完成杂交水稻的伟业! 

③主要成就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
2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429日,世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当选理由: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其他成就:

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1987.11
,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8.3
,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1993.4
,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1993
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1994,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6.5
,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1997.8
,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1998.11
,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2001.8
,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2004.5
,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2002
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4.10
,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2008.03.30
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04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④一个爱好

他爱听音乐,激情来了还拉小琴,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梦幻曲》,每每兴致所至,夫人邓哲也愉快地随他一起弹起电子琴。

2、实验研究

①为什么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2014年10月,袁隆平带头研究的“超级稻”(超级高产稻)获得了重大突破,亩产量(每市亩的产量,1市亩=666.7平方米)达到了1026.7千克!

②立志让人们吃饱饭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那时袁隆平在湖南省工作。有一天,袁隆平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边躺着两个骨瘦如柴的人,因为长期饿肚子,他们已经去世了。这件事让袁隆平很难过,他发誓要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让人们吃饱饭。

同年7月,袁隆平在稻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的稻谷既多又饱满。

袁隆平就像找到宝贝一样,把这株水稻的稻谷都收集起来,并进行播种。

可是,长出来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结出来的稻谷不仅少,还很小。

袁隆平苦恼极了,后来,他突然想到,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没能繁殖出同样优异的后代,是因为它是天然杂交出来的。杂交水稻有一个特性,在繁殖下一代的时候,粒多、饱满等优势会消失。因此在当时,人们一直认为杂交水稻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并没有对杂交水稻进行深入研究。

既然杂交出来的稻谷既多又饱满,为什么不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水稻杂交呢?有了这个想法后,袁隆平开始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

经过努力,袁隆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获得了一些杂交稻谷。可是,当把这些稻谷播种到试验田里时,长出来的水稻植株虽然高大,但是稻谷产量却降低了。

③ 知识小补丁

稻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这样的花叫两性花。稻花雄蕊上的花药破裂后,里面的花粉会撒落出来,落到雌蕊上,完成授粉。这种授粉方式叫作自花授粉。但是,有时一种稻子的花粉会落到另一种稻子的雌蕊上,这样结出来的稻谷,就是杂交水稻。

人工杂交水稻很难,因为水稻属于自花授粉的农作物。袁隆平想,要是能找到一种水稻,它只有雌蕊,没有雄蕊,或者说雄蕊退化了,那么稻花开的时候,其他稻花的花粉就会飘到这种雄蕊退化的稻花上,完成杂交。

④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46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7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⑤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三亚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

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片面积约0.3亩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极易识别。李必湖像袁隆平当年寻找雄性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丛中一株一株地观察。

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实验田里栽好,等待老师回来做最后的鉴定。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1973年,在这株奇特野生水稻的帮助下,袁隆平带领李必湖等人一起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使水稻的亩产量由原来的300千克一下子提高到了500千克。

⑥三保“命根子”

第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19685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找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护。

第二次是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

第三次是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有一天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

⑦不断取得新突破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袁隆平一下子成了大名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继续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努力,开始培育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超级稻。

2000年,超级稻实现亩产700千克;

2004年,超级稻实现亩产800千克;

2011年,超级稻亩产突破926.6千克;

2014年,袁隆平84岁的时候,他带领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又获得了重大突破,亩产达1026.7千克。

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

如今,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了美国,并在美国阿肯色州进行种植。每年美国都要付给我国专利费。

3、成功启示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四、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提供丰富、巧妙合理的生物科学史,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从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经典实验,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史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科学现象――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探究能力。

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以趣味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经典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以科学家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袁隆平的研究过程,既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重要议题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化学生理性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科学探究的各种学科核心素养。


上一篇:英国政体——郑立秀老师的校本课程 下一篇:大国崛起俄国——张爱英老师的校本课程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