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李长敏名师论坛简报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5/12 4:01:36】  文章录入:w h  浏览: 4228 次

     5月10日李长敏老师在博文楼五楼历史教科室为大家呈现了一期底蕴丰厚的名师论坛。论坛的主题为:新课标  新理念  新要求——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认识李老师从七个方面对新旧课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新课标的八个亮点。论坛既有对高考命题特点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微小细节变化的精准发掘,展示出一位学者型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

    下面是李老师论坛活动的资料及参与活动老师的感受,供大家学习欣赏。                

 



一.论坛讲稿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要求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认识

           李长敏

一、对新旧课标的比较

1、构成

旧课标

ß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 

ß 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ß 内容标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ß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新课标

ß 前言——课标修订的背景、任务、过程 

ß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基本理念 

ß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ß 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 

ß 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

ß 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水平、说明

ß 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ß 附录——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2、课程性质

     旧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3、基本理念

     旧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新课标——1.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通过历史教育得到全面、持续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要使学生能发展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中国与世界。历史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关于核心素养

何谓“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史料实证——核心方法

历史解释——核心能力

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4、课程目标

    旧课标—— 一、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加深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新课标具体规定了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详细目标,体现了新课标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三方面的高度契合与统一。

5、课程结构

    旧课标——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采用通史方式,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4学分,高一修习。 

    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采用专题史方式,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高二修习。 

    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每个模块2学分,共4学分,高二或高三修习。

6、课程内容

     旧课标——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选修课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包括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等9个专题。(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包括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等7个专题。(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等6个专题。(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等6个专题。(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包括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人类起源之谜等7个专题。(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等6个专题。

     新课标——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共25个专题,专题1—7为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8—15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专题16—25为世界史专题。 

选修Ⅰ课程包括三个模块,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由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等6个专题组成;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由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等7个专题组成;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由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等6个专题组成。 

选修Ⅱ课程包括两个模块,模块1《史学入门》由历史与历史学、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等7个专题组成;模块2《史料研读》由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等7个专题组成。

7、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新增加的内容

(1)将每个核心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在划分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通盘考虑。

◆从纵向看,每个核心素养自身的第1-第4层次,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

◆从横向看,五个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层次,处于同样的水平上;在五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等级。水平2是合格等级。

(2)根据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质,对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具有一定弹性,处于低学段的学生也有可能达到高水平。

 ◆水平的划分是最低要求,各水平之间并不设置障碍,一个学生在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时,可以是水平2,也可能达到水平3,或水平4;鼓励优秀学生达到更高水平。

8、实施建议

     旧课标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

     新课标——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结论:1、从课程标准的层面给考试命题以建议; 

2、各方面建议详尽具体,有的还举例说明,使建议的操作性大大增强; 

3、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列入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

二、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新课标的亮点:

1、形成了明确的学科核心素养。 

2、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确立了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4、育人目标更具现代意识和发展意识。 

5、课程结构上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这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取向提供了更多地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6、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 

7、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必修是大时序+小专题,选修Ⅰ是大专题+小时序。这有利于学生对史事的理解与掌握。 

8、课标的可操作性更强——有用,好用,管用。

二.PPT课件欣赏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70512/2017051203190699699.ppt

三.参与论坛活动的老师们的感受


王玉敏——聆听了李长敏老师的名师课,深刻领会了即将实行的新课标和新理念。这些新观念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课堂教学必将带来重大变革。

变革从哪里开始,先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从宏观角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立德树人”,这是关乎学生长久人文素养的大概念。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助于改变当前只为分数而教的狭隘教学观,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从微观看,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具体而深刻。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到时空观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历史学习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到具体的历史学科的研究细节,都提出了可操作的分层次的能力要求。

    目前虽然新课标尚未正式实施,但在历史评价和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渗透上述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去落实新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从而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郝成奎—— 经过对2017版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来说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1、在学习新版课表中最令人高兴的消息莫过于要采用通史模式进行历史教学,被一直以来被一线教师所吐槽的违背历史学习规律的模块教学终于滚出了历史教科书 ,这真是个令人振奋、普天同庆的好消息。

    2、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深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3、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

张蓉蓉——通过李老师的讲述,我们真正意识到今后的历史教学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挑战,不管是从教材,从理念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会有新一轮的更新与与时俱进。在兴奋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是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机遇呢,借助课改的东风,我们又可以重新开拓,重展风采。

    一、新课改具有导向性。它更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身心健康。在这一导向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历史学科正好可以发挥独特的社会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方面的人文素养。

   二、层次性。不管是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设置上,还是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考上都体现了层次性,去适应不同需要的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三、新课改将导向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体现了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更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而且更能够具有针对性,培养基本素养的同时,关注一部分学生的更高发展,体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

孙海滨——聆听了李长敏老师的《新课标 新理念 新要求》的名师讲座。感受如下:

     一、树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学思想,认知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社会、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学习讲座,了解了新教改的课程结构和学业质量标准。

     三、学习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一定紧跟课改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李德强——我有幸参加了德州二中首届历史学科名师论坛,聆听了李长敏老师做的《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一、新课标注重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历史学科素养主要包括

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5、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二、新课标注重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意义重大。历史学科不仅可以传递人类的记忆,还可以提供历史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学习历史有助于青年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树立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

三、新课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标不仅强调了讲授内容,讲授方法,而且强调了讲授程度,如何考查,怎样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怎样达到高考的要求。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有的放矢,简洁高效。对于校本教材的规定很好的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可谓立意深远!


四. 附李长敏老师文章打通学、教、考,提升学生素养》,文中李老师以学者的专业素养和从教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阐述学教考和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见解独到深刻,是今天主题论坛的姊妹篇章。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70512/20170512032272857285.doc

上一篇:艺体处学科动态:公开课研讨(丁培利) 下一篇:市教研室美术技能培训——郑波老师画作欣赏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