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艺体处学科动态:公开课研讨(丁培利)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4/7 16:40:10】  文章录入:GLX  浏览: 4116 次
艺体处学科动态:公开课研讨(丁培利)
作者: 艺体处     发布日期: 2016-4-7     点击率:14

艺体处学科动态:公开课研讨

公开课主讲人

丁培利

年级

高一

班级

17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第3节

自评:

主题:中西神像雕刻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本课的有些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赏析时力求做到有骨有肉。从教师主讲中国佛教雕像风格的演变到学生自主学习西方雕像的三种风格,最后一起和学生共同分析中西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中西雕像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中西雕像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保持长久;有部分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多数学生对于神像雕刻这方面了解的少,也增加了欣赏的难度;学生对于鉴赏课的理解和接受还不是太主动等。所以在讲课时力求在课件制作和讲课的方式上带给学生一些新意和思考。
【教学过程】

1、播放中西神像雕刻多张图片引出本课课题——中西神像雕刻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框架。学习目标:①、中国佛教神像风格的演变②、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③、中西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知识框架:随时间的不同,中国雕像按照北魏前期、北魏后期、唐、宋四个时期的风格有所演变;西方雕像按照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三个时期的不同风格来赏析。

3、开篇先介绍中国佛教雕像的种类。一类是在寺院中供奉或携带的单体雕像,一类是在名川大山中与自然环境、建筑和壁画融为一体,形成整体艺术效果的宗教洞窟、摩崖石刻中的大型雕像。再介绍佛教雕像汉化过程中融合了儒道文化和中国的民间传说,佛教雕像中的佛、菩萨、罗汉等形象融合了中国的神仙、勇将和智者的形象特点。最后点出佛教雕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需求而在风格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而引出第一个学习目标——中国佛教神像风格的演变。

4、中国佛像雕刻风格的演变。★第一个时期——北魏前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风格。云冈石窟的视频赏析。观看视频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回答:①、皇(君)权与神权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君权等于神权,人等于神,把人神化了,强调人的神性。②、北魏前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雕像的特点?对比拓跋珪雕像和秦始皇陶俑像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高额高鼻,面部转折明显,身披露肩袈裟,面相庄严神圣,有古印度雕像风格和鲜卑族特征融合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这一时期风格:异域化风格。★第二个时期——北魏后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风格。了解麦积山石窟:因外形似麦剁而得名,多数泥塑雕像为真人大小,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对比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雕像的图片,通过面相和服饰等的变化,得出北魏后期雕像的风格特点已经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时期的特征为:本土化风格。★第三个时期——盛唐(敦煌莫高窟)风格。以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倾向为指向,结合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中的四位侍女以“丰满体”的形象给了我们生动的展示,体现出了盛唐推崇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引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闻名于世,其壁画中人的形象也是“丰满体”的体现,其雕像也是这一特点,具有了生活气息,但雕像中超凡脱俗的气质,却又让人产生敬畏。归纳这一时期风格特点:世俗化倾向。★最后一个时期——宋代(长清灵岩寺罗汉泥塑像)风格。梁启超先生: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引出灵岩寺的泥塑雕像具有(提问学生:是抽象、写意、写实的那种风格?)写实风格。结合展示出的整体与局部的图片进行语言和肌体上的细致讲解:40尊罗汉像均端坐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但因其动作、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又显得非常生动,与常人无异,这一时期的雕像去掉了神性,回归凡尘。因此这一时期的风格为:平民化风格。为了深化理解把人神性化这一主题,讲解了“九尊格式”。唐代之前的格式多为一佛独立,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天王等,自盛唐开始九尊的基本格式确立:主佛据中间,两边两弟子、两菩萨、两天王、两力士对称排列。这一格式非常形象的诠释了佛教的意义。主佛形体较大,庄严神圣中带有慈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流露,是一个将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强调了“人”具有了“神性”;两边弟子一胖一瘦,一长一幼,面相饱满的幼者阿难代表了佛法的纯正、智慧和悟性,饱经风霜的长者迦叶代表了苦修、坚韧和意志;菩萨面带慈祥,使人具有亲近感;两边的天王、力士保护着佛法。通过这种九尊格式把“人的神性化”这一精神需求烘托到了极致。

5、第二个学习目标——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各一组):第一阶段:学生结合发到手中的文字资料和课本文字知识、图片信息了解归纳每一时期的风格特点。课堂学习气氛浓郁,非常安静。第二阶段:每一组讨论出一名发言人,1-4名雕像的肌体表演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第三阶段:雕像的肌体语言表演者按照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三个时期的顺序摆动作,并有一名学生讲解这一时期的雕像风格特点。在同学们想保持严肃认真的同时,却又充满了欢声笑语,课堂的互动气氛达到高潮。教师总结:几位同学的发言比较全面,肌体表演的几位同学更是辛苦了,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当中更加深了对西方雕像特点的认识与理解。继续补充赏析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人们追求自由、个性,崇尚人体美,男性有健壮体魄,女性有惊世容貌。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说:没有比人体更美的了,因此我们把它赋予我们的神灵。以此引出西方神像“人与神”的关系:人与神同形同性,神是被神化了的人。以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给学生讲解黄金分割率的审美情趣,“S”形曲线的形式美感,以及她面相中带出的具有端庄优雅、散发出具有神性的气韵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这一时期的风格:完美。★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欧洲完全处于宗教的统治之下,美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被拉长的身体,具有条理性、装饰性的衣纹;刻板的肢体动作,静止、肃穆的表情,这些形象都充分体现了宗教的虔诚感。这一时期雕像特点:严肃、神圣。★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古希腊雕像风格的向往,更加追求个性、自由,以人为中心,追求人文主义,再者美术家对于美和人体结构理解的更加透彻。因此,他们把对神的赞美,以雕像的形式,讴歌了人性的激情,生命的活力。这一时期风格特点:激情、活力。

6、第三个学习目标:中西雕像的不同特点。中国:人的神性化、写意、整体;西方:神的人性化、写实、个性。最后进行课堂总结。本课结束。

优点: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赏析神像雕刻每一时期的风格特点时,加入了适合的、适量的背景知识。同学们听课很认真,并积极回答问题,互动好,对于本课的接受效果较好,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西方神像雕刻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精彩互动,对本课的鉴赏过程产生了共鸣,利于鉴赏课的顺利进行。

反思:因为本节课赏析的内容较多,怕时间上控制不好,故在赏析中国神像雕刻时,整个过程在时间上有点赶,而到了西方神像雕刻的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课外文字资料时,时间控制上略长了一点。所以讲到中西雕像不同特点时,时间不足,有点虎头蛇尾。因为内容较多,对每一种风格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故没能有更深入的讲解。因为西方雕像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会用时较长,故在中国雕像部分与学生互动较少。

他评:

听课人

郑波

优点:环节设计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佛教雕塑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思维认识佛教雕塑,学会用艺术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现。

需要改进的地方:1、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2、语言再清晰一些。3、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他评:

听课人

盛丽娜

优点: 1.重难点清晰,知识点渗透得当。2,教师语言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丰富,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3,通过前面的讲解,后一个环节发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整体效果非常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再清晰,有些吐字需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互动环节再组织有序一些,及时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反馈。

本节课听课教师:刘新元、郑波、盛丽娜、马新华、王敏、于薇、李响、张言武、李晓明、苗玲、韩敏、范美芳、刘雅倩、陈伟

 

上一篇:打造精致课堂 展示名师风范 下一篇:第八周研讨课安排表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