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李长敏名师论坛简报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js  发布时间:【2019-5-24 9:17:21】  文章录入:GLX  浏览: 3173 次

  522日李长敏老师在博文楼历史教科室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名师论坛。论坛分五部分: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调整的必要性、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计、部编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是什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介绍、部编教材对比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李老师立足新课程改革,特别就新教材的特点进行了准确到位的阐述,对全组教学发挥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 论坛照片

二 论坛图片欣赏












三 课件链接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90523/201905231112008484.ppt

四 论坛讲稿

一、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按照旧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在初中基础上,采用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分别构成不同的模块。这种设计的愿望是好的,旨在改变以往简单重复的状况,以一种探究学习为主的思路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衔接。然而,由于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特点观照不够,考虑不足,这种课程编排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割裂了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得历史的进程被分解,以致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难以显现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在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在必修三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样编排使得这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被割断。

第二,分割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必修二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必修三讲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内容,明显存在缺陷。

第三,这种以大专题的方式编排历史课程的内容,容易使重大史事缺失,不能全面反映中外历史发展的情况。例如,在必修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没有涉及戊戌维新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抗美援朝等重要史事;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没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内容。

第四,由于高中历史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样就造成一些紧密相关的内容被人为分解,并且产生重复讲述现象。例如,有关孙中山的史事,在必修一讲辛亥革命时必然要涉及,在必修三讲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也会出现;而在选修四中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事。

第五,按大专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容易使历史发展的前后顺序被打乱,历史本身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规律难以显现。例如,必修一在第二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子目讲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而接下来的第三个专题的前两个课题,则是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这样编排的后果就是史事的前后顺序被颠倒,历史被随意剪裁,历史学习的时序性和时间性被打乱。

第六,重要的历史进程被压缩,不能展现全面的、具体的情况。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只是列为必修一第三个专题中的一个子目,被压缩到一课时。这样来编排如此重要的历史,显然是极为不当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必修三的专题之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前三个课题,一个是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个是有关汉字、绘画的演变过程,再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以上每个课题的内容,都可以构成专门史了,其容量之大,很难在三节课中说清楚。

教育部 在2008年组织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组。修订组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改变了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体例,将原必修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个模块改为中外历史纲要,共24个专题,中国史14个专题,世界史10个专题,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编排体例,重新编写课程内容。这样的修改,不仅彻底纠正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中的错误,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而且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育得以衔接和贯通。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计

历史课程的设置,涉及课程内容和教科书编写的体例问题,也就是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和叙述形式。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从初中的 “线结合,发展到 线的结合。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 大时序、小专题的体例形式,以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认识。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要比初中的课程内容有适当的扩宽和加深,并相对集中于一些重大的史事,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在进行课程内容体例的整体设计时,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多传授一些具体的感性知识不同,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就应在初中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性知识的内容,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针对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区分出层次,并使历史教育得以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的系统。

三、部编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编历史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

三是通过具体史实的叙述,凸显历史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土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四是依据课程标准,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基本的史事。

五是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介绍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简称部编教材,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教育部组织全国知名历史专家编写,编写成书后由教育部主要领导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核通过,并经过山东、广东、河南等地老师进行试教和提出意见建议之后再次修改而付梓出版。

《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上册十个单元29课,第一至第四单元为中国古代史,第五至第八单元为中国近代史,第九、十单元为中国现代史,活动课一课——《家国情怀与统一民族国家的演进》,附录有中国古代朝代表和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大事年表。

下册九个单元23课,第一、二单元为世界古代史,第三至第六单元为世界近代史,第七至第九单元为世界现代史,活动课一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附录为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新课标24个专题与新教材19个单元的对应关系

三类情况:(1)新课标2-3个专题对应新教材一个单元

2)新课标一个专题对应新教材一个单元

3)新课标一个专题仅对应新教材一节课

五、部编教材对比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凸显时序性

   时序性是部编历史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旧教材整体编排结构是专题式,部编教材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以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在内容呈现上,以“点”穿“线”,以“线”带“面”,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2. 凸显启发性

部编教材作为“教本”和“学本”极具启发性。它在正文外,增设了丰富的辅助部分。配有“学习聚焦”、“学思之窗”、“思考点”以及地图、表格、示意图、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每一课一般配有“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这一切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若教师和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教与学,定能让历史课堂大放光彩,闪现灵动的光芒。

3. 凸显趣味性

部编历史教材不论对教师或是学生,都是“新事物”,它吸引了不少教师提前对其进行研读,学生拿到新教材也会是爱不释手。“学习聚焦”、“学思之窗”、“思考点”以及地图、表格、示意图、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丰富了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正文中还设有大量插图,可谓图文并茂。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活化了内容,展示了“图说历史”的魅力。

4.  凸显科学性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体例和具体选择上,部编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段历史课程的功能出发,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编排体例,重新编写课程内容,不仅克服了原来课程内容的诸多不足,而且对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其次,它还及时更新史学研究成果,体现新的史学观点。如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研究成果,将一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第三,其文字经过反复推敲,并经过严格审查,最后才成文,如对“甲骨文”地位的表述中,改为“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课文内容的排版上也更为科学。新教材将每课内容字数控制在1300字左右,一般分设3个或4个子目,且文字都以大字呈现,让课文更加通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新教材的使用也促使教师在教学上做出调整:

第一,研读新课标。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标为教学的依托。

第二,研读和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同时,梳理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使用并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适时适度地运用教材中的辅助部分,发挥各类栏目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三,注重史料教学。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史料丰富多样,用好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论从史出”思维和习惯的形成。

五 教师简评

孙海滨老师

     5月22日下午,历史学科全体人员,认真聆听了李长敏老师的名师示范课《新课标与新教材》,收获颇多。李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和以前的课标讲座感受,查阅大量资料,从多个方面谈了对“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认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介绍了新旧教材必修和选修的变化(新课改下选择性必修增加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从旧课标和旧教材的弊端,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

3.指出了高中课程内容设计的变化和立德树人的大教育观教材编写背景

4.论述了唯物史观等编写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突出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

6.联系现实,指出新形势下,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注重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张爱英老师:

    李长敏老师今天的名师论坛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

一、旧教材改革的必要性。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计。三、部编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四、部编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五、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介绍。六、与部编教材对比旧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七、教师在教学上做出的调整。

我细心聆听,认真学习,李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教育教学、新课程、新课改理念的深刻阐释,部编教材的时序性强、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新时期的我们也应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立德树人在教学中,既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保证教学的质量,又注重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及时反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老师教育的观念也应随之提升,加强设立材料阅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通过李老师的这次讲解,我又进一步深入学习了新教材的内容与精神,下一步要扎实抓好统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加强教研,争取达到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朱鲁真老师:

        一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要太多关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考试题目形式上想变化也难,更多的还是要关注教学内容,这个才是根本。如果是机遇,如果要想抓住机遇,还有在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努力,尤其是要吃透教材内容,尤其需要我们有一些专业方面的基础和保证。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这本书,我们现在比较权威的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避免肤浅阐释、贴标签和割裂化。下面图片中的实例,就是在教学中误用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中国古代史部分更新率最大,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大量内容咱们要重新来。

中国近现代史更新率比较小,但也有不少。世界史更新率也没有中国古代史那么大。

教学内容的总量过大一节课41个知识点——怎么讲?这就是最大的挑战。

使用新教材的高一,每周两课时,一学年,讲完古今中外的所有历史。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呢。两本教材加起来应该是60课的时间,一个学年40周时间,实际可用于上课的时间一般不多于30周,即60课时。得一节课讲完一课书内容,没有一点儿时间复习,学完学生直接去考。这也是挑战。

王欣蕊老师:

    周三下午李长敏老师为全体历史老师作了《新课程与新教材》的主题讲座,感觉受益匪浅。2019年9月我们即将使用统编新教材,这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只有及时了解掌握新课程、阅读吃透新教材、吸收领悟新高考理念,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赢在高考。

 统编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鲜明的优势,弥补了旧课标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问题。其注重突显时序性,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带领学生理清历史知识脉络。原先被割裂的历史发展线索、被分解的历史进程得以重新整合,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外,统编教材还注重凸显启发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这些利好的改变让我们对未来的历史教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憧憬。

但是,面对新教材,如果我们只是空抱满腔的热情而坐吃老本,不去做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将无法应对新高考对历史教师的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做出调整。我们要 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确新课标的理念,领会新精神。杜绝教学目标的随意性、不明确性。我们要认真研读和挖掘新教材,对新教材的每一环节设置、每一细小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有效整合,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机械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对教材的运用更高效。此外,我们要注重史料教学,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树立史料意识,懂得论从史出。

六 参与活动的领导和教师名单

    卢岳生 董明磊 李德强 朱鲁真 张立山 张蓉蓉 张爱英 王玉敏 杨燕  李国燕 李学恩 张培 张杰 孙海滨 于荣松王欣蕊 郝成奎 矫兆田 尚永清 魏星 张华美

上一篇:张文刚名师观摩课简报 下一篇:朱荔华名师观摩课简报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