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远程研修学习体会集锦(一)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9-12 8:53:42】  文章录入:GLX  浏览: 7831 次

名师素养之我见

                                    ——观国家级优课,省自身教学

                                         德州二中      朱琳

 一节好课观10遍,远胜过普通课观100节。今年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2节全国优课,分别是杨梦老师(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汤沛老师(杭州高级中学)的。这2节英语阅读课例,文本不同,话题各异,却同样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生成,也同样体现了名师素养。现将个人收获概括如下:

 一、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阅读教学较高水平的理解。一节短短35分钟的展评课,能够引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深挖文本内容,解决探讨性问题,这归根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深层认识,较难的英语文本尤其如此(如汤沛老师的In Light of a Monkey Selfie),只有教师站到一定的高度上,才能俯下身子,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步步深入阅读,从把握字面意思到关注人文意义,再到知识的重组和生成,这是用心钻研阅读教学的成果,也是我最需要学习之处。

    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叙写规范;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反复观测这2节课例,不难发现,杨梦老师和汤沛老师不仅备课功底深厚、对文本剖析深刻,而且对阅读设计的驾驭能力十分高超。以杨梦老师的课(What is Life?)为例,讲述了主人公87岁高龄上大学,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故事。其中,文本突出了作者与Rose在校园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她一段充满人生哲理的演讲结束,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性,值得在理解文章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这一点,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看出:Getting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Understanding the plots →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 Understanding the theme → Learning about the value,过程流畅,一气呵成。再看汤沛老师的课,用自拍照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紧跟2个小问题的互动,就自然地过渡到了本课的话题——the copyright of the selfie(自拍照的版权问题)。用时不到2分钟,就已经吊足了胃口,带领学生进入自主阅读。这就是名师气场,设计简洁,处理到位,不浪费一个活动,却能紧扣教学目标,从小处理中显智慧。

    三、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comprehension(理解)和expression(表达)。因此,大量连贯的、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训练是英语阅读课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这2节课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在读说过程中、围绕这一篇文本产生了极大的思维量,即便是汤沛老师课堂上那几个受语言水平限制表达不顺畅的学生,也能一直跟着老师思考、辨析。这是英语阅读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当堂生成。在这一点上,我特别佩服杨梦老师。她在对学生个体和创造性的充分尊重基础上,在师生互动中创设并把握了许多动态生成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任务环节,而这些任务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发掘可进一步使用的动态教学资源,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迈进。由于杨老师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并引导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学生才会在见解被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策略。

 观优课,省自身。通过这2节课例,我们应该思考:英语阅读课设计理念的重点在哪里?我想应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重教材,更重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可跑偏。正如山东省教科院陈元宝老师所说,What happens in the classroom is not a reflection of the larger whole, it is part of it. 第二,重课前预设,更重即时生成。我们常打有准备之仗,但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是注重建构和生成的,不怕突发状况,就怕一成不变。此外,重知识传授,更重能力培养,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但是学习如生活,永远是“情感先入”,最终还要归结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上,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把握好方向,提高教学设计的思维含量,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这2节优课都体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广博的语言知识、超强的语用能力、娴熟的课堂管理、高超的教学艺术、高涨的教学热情、诚挚的教学态度。虽然我个人还差得很远,但是我相信,有距离才有动力。我愿不懈努力,优化自我,一步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走向卓越!

《外力作用》观课报告

徐新峰

观摩了曹老师的示范课《外力作用》, 她通过景观图片、实验教学、实物展示等几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还原了常见地貌的形成,让学生亲眼目睹自然演化,生动活泼,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曹老师关于本节课重点的分析也让我特别认同,绝大多数同学能背过地貌名称,但却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图像及定位,没有理解其形成的具体过程,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这节课堂的核心就是“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两个大型实验,改变了传统“看图说话”式教学,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建立概念。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有结构的知识。用一系列的实验、练习题、思考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问、展示自己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加深印象,在寓教于乐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对学生来说,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摸得到。曹老师深谙此道,手托一块石头,向学生娓娓道来:这块石头是花岗岩(想想我对花岗岩的描述:它坚硬致密,经常被用作建筑材料。学生应声附和:对。但如果让他们去找,到底哪里用的花岗岩材料,很多人会懵圈。说得再多不如让学生真实的看见、感受一下。);岩石和沙子有怎样的关系;自制 “重型武器”模拟流水和风力两大最常见的外力作用,过程中不断在适宜的地点安放适宜的地貌图片;周围的学生还能动手摸一摸不同地点的沙粒的大小,形成的地貌及过程也尽收眼底。

有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普通的一节课,难度不大,让学生读读背背不就行了吗?还用得着这么“折腾”吗?细细思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心理活动,学生兴趣所在,你不得不承认曹老师“折腾”的好。读读背背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记得快,忘得可能更快。曹老师这样的“折腾”课,学生的记忆印象深刻,理解到位,肯定是一般课难以达到的。

曹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和学生互动,每一句话和问题都能自然地做到措辞严谨,整个课堂节奏紧凑且步骤清晰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可见曹老师专业知识丰厚,对地理课堂的驾驭已经轻车熟路了。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 

观看曹老师《外力作用》有感

            马洪德

本课从“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处理教材”、“为学生建构有结构的知识”、“学科方法的渗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等三个方面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一课进行了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了要落实的课标要求,教材处理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安排和取舍上也较为恰当。本课教学设计的逻辑主线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活动设计合理,注重地理核心观念提升。另一方面,本课非常注重学科方法的渗透,学案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均运用了合理的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曹彤老师在十年多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注重阶段性总结。

通过对课堂观察量表中教师教学维度的思考让我明白作为一位课堂观察者应该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从不同的视角、视点切入,围绕一个主题,在记录工具的帮助下,定性、定量地记录。所以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课堂观察比以往的听评课目标更细化、更具体,更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观察中获得对学生的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对我们在后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本中已有的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尽可能的不讲,有时候担心学生记不住,总是要面面俱到,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把问题放手丢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不再给他们吃“方便面”,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可能他们会更愿意去学,我们在讲陆海风的时候,觉得白天海风,晚上陆风,很容易记住的。可是有一些同学学不会,当时有一名女生就提出来了她的记忆方法,来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在晚上去拯救海上遇难的人们,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反而能记住,这是学生自创的方法。

另外探究问题的设计也有针对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探究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探究当中如果能生成新的问题当然更好,同时现在的知识日新月异,能从我们生活当中找到素材,形成探究问题,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当中多关注时事新闻,结合地理教学,设计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中的联系,即地理来自生活实际,地理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帮助我们的地理课堂,使之更加生活化,更加有效率。

学生对探究问题很感兴趣, 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展示,问题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课容量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和深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含量,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拓展了学生思路,创新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所讲的课堂当中,并对探究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促进了新的问题的生成。

2016教师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观优秀课例有感  于晓康

通过这次培训,观看了曹老师和孙老师的优秀课例,颇有感受。作为一名年轻老师,从他们身上收获颇丰。两位老师都有各自的亮点。

一、新课导入环节,曹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如沙尘暴、山洪等引出外力对地表的作用,形象生动、浅入深出。而孙老师结合家乡的潮白河为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亮点。在讲课过程中,曹老师最出彩、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模拟风化作用过程、演示流水作用的影响,呈现出自然界复杂的地理过程。让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可视化实验自己归纳、总结地理学规律,揭示地理学原理。这种设置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让整个学习过程直观形象,浅入深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练习应用、归纳提升,做到了有设计、有应用、有总结。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新颖,让学生建立模型、形成解释。巧用家乡潮白河的实例,建立教学案例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图、结合地理学原理解释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从局地的小尺度地区到全球大尺度,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

三、教学功底深厚,用语准确。两位老师在语言阐述上都凸显了自己的特点,总得来看两位老师课堂应变能力强,教学功底深厚,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且在一些关键的教学时机,准确清楚的表述地理学术用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点是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尤为注意的地方。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曹老师的实验建构十分具有冲击性,但在其他课例中是否适用,应该因课题而异,我认为一般适用自然地理过程。而孙老师在水循环这节课中建立教学案例情境,从局部小区域讲解水循环,如何将其柔和上升到一般规律,值得思考。

总之,这次培训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实用的,通过这次培训学到不少了东西,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水循环》观课有感

庞立文

从整体上看,孙老师这一节课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恰当,目标的达成和落实具体有效,尤其是情感价值的提升,自然生成。教学环节流畅自然、知识的内在关联紧实、有序,逻辑性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涨;教师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高超、熟练、尽显老道。总之这是一节内容饱满、情感丰富、扎实有效的地理课堂,让我受益匪浅。从细节来看,我个人认为,有几处孙老师要是能点出来,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一是利用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的水体交换来说明水循环的环节时,孙老师没有点到水汽输送这一重要环节,这恰又是人类活动相对难以影响或改造的环节,虽然有动画演示却也没有强调,这会误导学生认为水循环只有上述三个环节。

二是讲述海陆间水循环时,教材上的水汽输送箭头是单向的(由海洋输往陆地),有没有问题?为什么只画单箭头示意呢?出于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辨精神的需要,这些问题应该简单的点一下。

三是描述和分析水循环意义之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和促进物质迁移时,稍显单薄。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热量(能量)的调节除了通过水的相态之间的变化实现外,重要的还有通过水的运动实现热量或能量转化、输送;同样,水循环促进物质迁移,迁移的物质主体不能说是泥沙,而是“水体”本身,伴随的则是泥沙、有机质、矿物元素和营养盐类。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及老师雅正。

示范课《正等轴测图的绘制》观课报告

刘明河   

观看了北京市大兴第八中学李淑梅老师的苏教版《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李淑梅老师的课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中突出地落实了“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中心,自我探索,寻疑释疑,以教师为主导,引导课堂,点拨释疑,掌控方向。

教学过程从引入课题开始,先让学生画出一个长30mm、宽10mm、高20mm的长方形的图形,学生上黑板演示,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在学生的画图上用尺子量一下长、宽、高,老师拿出模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回答什么是正等轴测图。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回答关键字:轴测图,平行投影法,正投影法,长宽高都是原来的0.82倍。接着老师将定义投影在屏幕上,板书《正等轴测图的绘制》,学生知道了正等轴测图的优点:同时反应形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形状,立体感强,形象直观。缺点:不能确切表达物体各个面的形状与大小,作图复杂。

老师反复用模型说明建立坐标系,让学生绘制模型的正等轴测图。老师引导学生“120度角如何取”。让学生在学案上建立坐标系。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绘制,分三步:1、建立坐标系2、轴测轴3、连线成图。

进一步提出问题,用模型演示,学生便于理解,让学生画出正等轴测图,“从左上角,从左到右切去15mm......”老师巡视,学生在学案上画图,选出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画出切去一部分后的正等轴测图。指出学生的问题,提出要求,“要测量准确,再连线。”

本堂课针对高一学生还不能掌握斜二测图画法的要领,且对认识斜二测图画法尚有不清楚之处,空间想象力欠缺,所以对正等轴测图的学习虽然能够接受并认识图形,但并没有建立空间立体感,正等轴测图难度较大,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帮助他们建立立体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实物演示成图规律,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李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处理四个环节的,(一)、温故知新 引出新课(二)、新知认知 绘制图形(三)、案例拓展 尝试练习(四)、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的知识以提问的形式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解决,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积极互动,以一个图形为例,多方向,多角度,向广度、深度不断挖掘,将知识融入其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观课报告

                           英语3组 刘洋

    通过观看两节国家级优课what is life 和In light of a monkey selfie .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才明白为什么这两节课能被选为国家级优课。而通过观看这两节课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课与这两节课的差距,这就为我今后更好的创自己的优课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课感受。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

    不得不说,两节课的主讲人杨梦和汤沛老师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高的,两个人也都非常优秀。而这种水平高和优秀主要体现在首先两个人的发音都非常棒,音发的准,而音调的起伏也使整堂课听起来令人非常的感兴趣。另外他们英语的口语也体现了她们的英语式思维,听两位老师的课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师基本功扎实,体现良好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智慧。

二.教师的选材方面

    杨梦老师选的是类似于心灵鸡汤一类的文章,选文好,有深度。文章的选题上升到了思维品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发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而非简单的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这一点非常值的我们学习。而汤沛老师的选材是一篇非常受关注的新闻,即动物的自拍版权归谁问题。这种选材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而不至于使学生成为只读死书的书呆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两节课的选材都不拘泥于课本。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英语的学习本身就不应该只拘泥于课本,而我们自己在上这种课时也应做好选材方面的功课。

三.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我想说的是教学目标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都设计的非常合理,而且叙写规范。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而且仔细分析两位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再对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识记(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三条教学目标满足了其中领会、分析和评价的层次分类。其次再来说一下教学过程,两节课的教学过程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是后一个步骤的铺垫,联系紧密,逻辑清晰。阅读任务操作性强,由易至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学生能够跟上节奏,积极参与。尤其是What is life一课中材料语言文体地道,思想内涵丰富。文章主题看似“高大上”,但在阅读任务的层层铺垫下,在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被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支架已被充分搭建,最后的输出水到渠成。

四.师生互动方面

    对学生个体和创造性的充分尊重,在师生互动中创设并把握了许多动态生成的机会。在两节课中,笔者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预设的所有环节之外,还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任务环节,这些任务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发掘可进一步使用的动态教学资源,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迈进。师生互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并引导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学生才会在见解被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策略。

  以上就是我的观课感受。

释放“历史感”的历史课堂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观课报告

历史研修2   于荣松

 对于王磊老师的《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这节课,可以说我是带着培训任务观听却立刻深深地被其吸引的,观课完毕我感受到了今年培训课程的质量之高,非常庆幸自己能听到这样一堂如此有深度有价值的好课,我想谈一下最突出的感受——本节课所富有的“历史感”。

我想了一下,这种历史感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这堂课的开始简洁生动给学生讲清了北美的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了18世纪的北美,初步理解18世纪的北美需要什么?

课堂由北美的地图导入,引出这是一块“新大陆”,从1492年被发现到沦为殖民地,进而用一个富有“历史感”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北美独立战争的艰难历程。抛出问题:当时的北美人民为什么要进行独立战争?——自由!但是旧的问题一经解决,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怎样来管理这个国家?这样一步步将学生带回了那个时代。

第二个层面,理解时代,理解时代的任务。王老师给学生印发了邦联条例、印发了“制宪会议”的内容、印发了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见本课史料之丰富!同时每一环节,王老师又引用了当时大量的人物语录使课堂更具历史依据。学生从丰富的史料中,从王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中不断理解北美,解决历史问题:邦联政府的权力分配有何特点,这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18世纪如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制宪会议需要解决哪些紧迫而重大的问题?1787年宪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新在什么地方?

我们知道历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王老师的这节课几乎每一个问题都用史料进行了铺垫支撑,引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让学生用史料验证自己的结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这不正是历史课堂的能力培养所在吗?!

    第三个层面,鉴古知今,掌握未来。如何提升本课,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本课的“历史感”思考:这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吗?1787年宪法是有缺憾的,哪些缺憾?但那是时代所趋;正因缺憾所以有了后来一系列修正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得到了提升。更为可贵的是,王老师继续引出了一个问题:民主的奇迹发生了,促成民主奇迹发生的因素有哪些?这是极具人文性的一个问题,学生畅所欲言,理性、智慧、耐心这些词学生都想到了,王老师补充了一个:妥协!并赠言学生:各位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种种问题也思考历史上妥协的精神吧!

在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也许这些知识会被淡忘,但是智慧、忍让、妥协这些精神和历史课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想这是我的历史课堂特别应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我想这样历史感浓厚的课堂才更能够释放出无穷的意味从而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精神境界。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讲:历史教育就着重要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讲过去是为了建设现在,掌握未来。用先生这句富有历史感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说说大白菜那些事”—市场配置资源》——观唐敏老师示范课的体会

                                                    蔡玉霞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唐敏老师的示范课,从生活入手到感悟知识到理性智慧,自然生成、水到渠成。

首先,贴近学生生活。从实例选取来看,唐老师选取“大白菜”这一人人熟悉的家常菜为主角展开本课的讲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愿望。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深度。唐老师选取冬储大白菜这一生活题材,为学生建构学习探究的平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化讨论,情景体验的体悟式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学到了新知识。教学第一幕“家常菜”,通过观看“北京新闻”冬储大白菜的销售视频,并补充相关新闻报道,让学生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气息,为理解市场机制优点埋下伏笔;出示图片,以超市这一小情景为线索映射出大背景梳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教学第二幕“家常菜”,采用北京大兴区菜农购买菜种的故事进行教学设计,由老师扮演菜种店老板的角色,任选一名学生扮演购买菜种的农民,其余同学共同参与到是否购买菜种的决策中来。有利于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和优点。第三幕“伤心菜”,通过一则新闻让学生感受大白菜如何成了“伤心菜,播放视频,请学生说明菜农决策正确的道理,学生听故事做判断,并说明理由。假如你与其同往,你会和老板聊什么。角色扮演,老师扮演老板,学生扮演菜农,其他同学参与其中。这种生活性很强、触手可及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置身其中,饶有兴味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第四幕“舒心菜”,营造新情景激发认知冲突,拓宽着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认识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优越性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需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再次,学生在感受学科魅力的同时得到了情感的升华。唐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菜价浮动”“生产销售决策与策略”经济味十足,同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德育渗透:辩证的看待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树立竞争意识,坚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决心;体会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历程,认同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培养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

返璞归真,简约而不简单

——国家级优课观课体会

数学研修1      葛红

看完两节国家级优课的视频,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名师徐长青老师教学的真谛——简约而不简单。大道至简,追求简单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其实很简单:教学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足已;教学内容要简约,把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讲透足已;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学生思考一两个有价值问题足已;教学方法要简便,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足已;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已。          

记得孩子上学期某天回家,不情愿地说,“我们这节课都上了五遍了,谁回答什么问题同学们都知道,还请别的班的学生来参与,我们不会吗?”这样的录课真没意思?我当时还想难道市级选送的录课必须这样?这样的课堂真实吗?有价值吗?当我听过张永慧、尤飞老师的优课,看到真实的课堂,犹如我们平时的课堂,朴实而不是作秀,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好课。好课,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大气磅礴的课;好课,应该是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的课;好课,应该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识”培养出一点“核心能力”的课。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门科学,我们的工作是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农业,而不是批次生产标准价的工业。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一切的教都服务于学,甘于做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勇敢地退下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体悟。这样的课也许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却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利于自己专业成长的。

《互感和自感》观课报告

物理组:宋广立

认真研究了浙师大附中方巨丰老师的《互感和自感》这节课,方老师的教学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宗旨,着重重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老师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方老师引入新课的手段新颖,情境创设别具匠心,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电磁炉实验,既能够充分展现互感现象,让学生对互感现象有一个初步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再用自制的MP4实验,让学生对互感现象更有个深刻认识,活跃气氛,深化知识。接着引入自感现象第二个重点知识,分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解释现象得出自感概念。

通过学习方老师这节高质量的优课,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从物理实验到结论的处理技巧,例如: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自主的得出实验结论,启发学生解决实验过程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改进实验等等。尤其以下几点做得非常好:(1)整个探究过程中方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对问题设计非常具体、有针对性、指向明确,一步步引领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之处,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2)方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学习方法指导得当,注重学生学习规范性,注重知识的归纳提升。(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当堂即时生成好,手动、口动、脑动表现好。(4)方老师板书设计合理,语言精练、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率高,当堂反馈,学生达标度高,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研究方老师的这堂课,我感悟颇多,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到的这些优秀教学经验学以致用,在课前充分备课,对课堂问题多琢磨以达到准确、具体、精炼的目的;给学生思考的情景,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把主动权教到了学生手上;把独立练习、交流合作的时间加长;下到每个有需要的学生身边进行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最高效率。

《外力作用》、《水循环》优课观课体会

陈淑芳

  研修平台给我推送了两节优课,一节是牛栏山中学孙婧老师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是北京四中曹彤老师的《外力作用》,不知道是平台有意为之还是巧合,这两节课的突出特点恰好互为相反,前者“非常现实”,后者“特别理想”,但是殊途同归,无论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最终都达成了教学目标,成功落实了地理学科素养。

曹老师的课堂风格很突出,可谓稳准狠,她的“特别理想”体现在了努力探索开拓创新,看得出来这节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启用了自制的大型实验器材,整个课堂的核心就是“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两个大型实验,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我始终以质疑的心态一步一步往下看,因为稍不如意,实验结果就会不理想,演示一个“地貌形态”的漫长形成过程,可以说千人千面,不同地理老师会做出不同结果,期间还需要老师不停的语言启发引导归纳。不像化学实验,反应瞬间溶液颜色剧变,也不像物理实验,计量加速度和路程精确到毫米,但是最终曹老师的实验效果还算理想,由此可见课前是花了大力气的,此为稳准狠风格的最显著依据。另外曹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和学生互动,每一句话和问题都能自然地做到措辞严谨,学术语言几近苛刻,也是稳准狠的一个表现。整个课堂节奏紧凑且步骤清晰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可见曹老师专业知识丰厚,对地理课堂的驾驭已经轻车熟路了。这些都是令我们仰望和今后要学习的。

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规律掌握成因归纳生成知识,这是目前最潮流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不容易组织完美,尤其是高中地理时间紧任务重,还要面对高考知识量大的现实,所以说这节课花大量时间动手实验属于“特别理想”,我们基层学校可以部分效仿学习但是做不到照搬。

课堂中冲积扇、沙丘、风蚀蘑菇、大峡谷这些小微地貌,应该说在祖国大地上多处存在,但是课堂中仅仅拿出一张中国地图就直接让学生上台粘贴该种地貌分布位置,譬如峡谷地貌吧,中国大地上多的数不胜数,若没有其他材料引导做出限制,恐怕学生是粘贴不好的,课堂上也证实了这一点。最后这节课知识点的归纳落实是由教师来归纳梳理的,并不是学生自主归纳整理,不利于提升记忆。

另一节孙老师的《水循环》就属于“非常现实”的典型课例,整节课手把手带着学生记录课堂笔记,一刻也不忘记知识的记录落实,牵挂着“高考应试”。课堂中也应用了“案例分析法”、“创设情景法”等经典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无定法,殊途同归,只要是各位老师专业知识足够丰厚,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足够多样,最终都能达成地理教学目标落实学科素养。

上一篇:我校获得两项首届市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下一篇:远程研修学习体会集锦(二)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