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远程研修学习体会集锦(二)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9-12 8:55:45】  文章录入:GLX  浏览: 5520 次

一节好课的感想——浅谈新的高考政策

英语组姚磊

暑期研修中的视频观摩课有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江苏省的杨梦老师,在此之前,教研处卢岳生主任给我们推荐过一个网站,网站上的部级课中就有杨梦老师的课,早前看过杨老师的课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教学设计还是口语的表达都令人钦佩,在暑假中再次看的杨老师的视频时,在重温中有更大的收获。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的魅力所在---百看不厌。从这节优课中我学到了一节好课对老师的个人素质有多高的要求。

通过这次观摩课,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感触,我觉得很多老师在讲到公开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过于框框,太守旧,造成这种局面最大的原因是能力还是思想?后来我再次回忆12月份的禹城同课异构的过程,当我满怀信心把自己的课讲教研室和整个外语组的老师听时,本组的老师没有提出大的改动,但是教研室的老师把我的课否定了70%,提出的思路完全和浙江,上海老师的教学思路一致,也完全符合之前我研究过南方老师讲课的特点,所以对他们的思路较熟悉,我之所以没用,是因为不敢做大胆的尝试,但是在试讲的过程中,组里的老师的意见有了很大的分歧,大多数都认同没改之前的课比较符合高效课堂,所以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从内心深处是赞同改之后的课,但是我犹豫了,我在正式的试讲过程中我做了折中,所以采取了50%的改动,虽然也很成功,但是,不是自己所想达到的那种成功,这种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回到开始的问题:高考改革对高效课堂来说是能力还是思想?我可以得出结论思想占70%,主要是思想占主要地位,我又带着几个问题看了看教研处给我们发的新的高考政策的PPT关于高考改革的内容,又研究了杨老师的视频,粗略的得出以下几点感受:

1,海宁市2015年12月做的幻灯片中第19张PPT中增加了《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高中生幸福课》(省精品课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积极职业心态训练》,这些课程无非就是对学生心理的指引,正如它说的发挥自己特长,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未来的方向 。

2,在上海曹阳二中的PPT中有一句话:“中国1.5万余所普通高中38年来如果比较普遍采取同一模式教育的话,我们需要思考这些教育模式的条件与背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不同的条件与背景下可以做出相关的调整,也就是说较为灵活的处理相关问题。但大的环境是不变的。

3,在上海纽约大学中第十张PPT中: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理念“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热爱尝试新事物,拥有“世界公民”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仔细体会一下“世界公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说明高考改革是一种主流,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做的要紧跟潮流,不能思想腐迂。

对走班制一开始没看明白,后来仔细体会一下

1.对走班制的感想

“走班制”有别于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这种新模式,今后高中的课程设置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对于每个学科,学校还可以设置课程的等级,采取走班制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适应自己的等级。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

3)、 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4)、 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后面的想法可能过于理论,但是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我相信新事物的优点总是大于缺点,里面的精华能定大于糟粕,内心有有希望,内心有阳光,世界总是光明的,所以高考改革我们要从思想上接受,相信它是美好的!

 

历久弥新的魅力——《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观课报告

                         历史研修2组  张蓉蓉

历史还是那些历史,知识还是那些知识,课还是那些课,可是我们依然在乐此不疲地欣赏和感受着教师们辛勤耕耘出来的成果,只希望在众多奇思妙想的设计背后能够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领略到不同的风景,能够感受到无穷无尽的人文历史情怀。本期这四节课各有特色和韵味,学习过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王振兵老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让人耳目一新,深受激励。

新航路开辟是一节高中师生都耳熟能详的一课却又很难深入的话题,本课已经经历过公开课、优质课等的无数次检阅,因此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上好本课是一大挑战,而王老师的课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众多的创新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

大历史观的创建。黄仁宇先生曾言,“放宽历史的视野”,用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去审视,我们会发现一个新天地。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导入部分王老师就建立了“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大历史背景,将新航路的开辟置于世界市场这一大历史观之下,让学生建立了历史空间感。而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原因时,王老师将分散的世界五大文明的概念通过世界地图的方式展示与解读出来,为新航路开辟时的世界直观地展现,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奠定知识基础和空间认识,这是一大亮点。

历史概念的高效解读。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通过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解读了三个历史概念:何为新航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的概念解读王老师以简单有效的方式展示,处理简洁,恰如其分。而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深入解读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新航路开辟以来所带来的各方面变化进行了充分展示,其内涵和外延充分印证真实丰富的历史,学生收获很大。

学生活动的充分展开。在本课,学生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有阅读材料分析,自主思考式。当然,王老师也注重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请同学们根据地图描述新航路开辟过程,其他同学如果有什么看法,可以随时提出来讨论。”。同时注重对学生历史辩证思维的锻炼,如思考一个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依据学生的实际程度,可以考虑是否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此外,课上和课后的合作探究,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情。

历史的悖论和升华。有时候历史的真正魅力就来自于历史中的难以捉摸的矛盾与冲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是理智至上还是情感优先从来都是我们思考历史,解读历史的最大挑战。王老师在评价新航路时,从历史长河、人类发展的角度启发学生们思考: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说它是思想震撼之路以及殖民扩展之路,你如何看待呢?历史是多面的,王老师在最后也对其进行了知识与思维的升华,我们可以多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无论是哪种角度都是历史。

王老师对于本课的设计与实践其实印证着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历史一直都是历史,但其同样可以历久弥新。

观《罗斯福新政》课例有感

                          历史研修2组   王欣蕊

今天能够有幸观看到临沂一中刘娜娜老师的《罗斯福新政》一课,很是激动,同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将本节课上到如此高的水准,我很敬佩。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具体感受。

  首先,刘老师给本节课定了一条明确的线索,让课堂与教材有机融合,清晰流畅。她以“危机感”为主线索,将课本分为三个子目,“自由之危”——讲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干预之机”——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转变之感”——讲罗斯福新政的启示。赋予“危机感”一词如此富有层次的理解,让人不禁耳目一新,而在该线索的串联下,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刘老师勇于抛开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赋予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让这节课上“活”了。课堂导入环节安排学生情景剧表演并补充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大危机下人民的困苦、国家的萧条;过度环节设置美国总统竞选演说,将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与罗斯福的“国家干预”亮剑课堂,直接切入主题;在处理本课重点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与影响”时,则创设情景、提供史料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加深理解;在“转变之感”环节,教师以独到新颖的视角引入罗斯福的“人类四项基本自由”的概念,指出罗斯福新政恰恰是保障了人们应该享有的“不虞匮乏的自由”,是对美国一直秉承的“自由民主人权”理念的坚持与发扬,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力,进而联系中国当今实际状况,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对知识的层层剖析,对情感的步步升华,就显得水到渠成。纵观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参与形式多种多样,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而教师的点拨贯穿又处处显出很是必要,尤其是最后的“不虞匮乏的自由”的引入,让我佩服刘老师搜集资料之广,深入挖掘之精!

   第三,刘老师的这节课是能让学生真正收获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高品质课堂。这得益于她呈现给学生的货真价实的学习材料。课堂形式我们可以模仿,但真正能看出一个教师教学功底的是她肚子里的东西有没有含金量。在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时,刘老师是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的。她顺利完成并达到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她给学生设置的那些问题和提供的史料。【金融部资料】 问题:新政为何首先从金融领域开始?有哪些具体措施?成效如何?【工业部资料】问题:工业措施主要是针对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对于资本家、工人和政府来说各有什么影响?【农业部资料】问题:为什么如此多人失业生活无保证,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 【社会保障部资料】问题:针对失业和贫困问题,有救济和就业两种方案,如何选择?有何影响?【时事评论员资料】问题:你如何看待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他是要在美国实行共产主义吗?每一个问题都明确具体,值得认真探讨;每一个答案的得出都可借助于所给的丰富史料,不用闭门造车。反思一下我们平常的课堂,设置过多少没有讨论意义的伪问题,又或是多少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处下手的难题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刘老师的功底与用心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些许遗憾之处,值得我们共同注意与反思。首先,教师对一些生疏的历史概念必须及时进行讲解,否则会为学生的理解与深入学习埋下隐患。比如,在本课中金融小组阐述罗斯福的金融措施时未能提及“放弃金本位制”,在老师多次提示下才说出来。我想这并非他们没有看见材料,而是对这一概念根本就不理解,当时全班同学的冷场反应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但老师并为抓住这个模糊概念给学生分析清楚,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其次,总体感觉虽然教师尽可能的给予学生回答表现的机会,但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体现在几个部门部长在阐述各自措施时,只能照着材料读,没有自己的见解与流畅自如的表达。学生在公开课堂上的表现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教师在常态课上对学生的培养与引导

 

观课报告

                            高一政治组 崔菲

 围绕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课,思路较为清晰,涉及到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组成,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内容和优越性,其中讲到了政协的性质、组成、主题、职能。在平台上看到了宋老师的授课过程,有些心得,现梳理如下。

一、课堂亮点

1、学生积极性较高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不太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宋老师以交响乐《我的祖国》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情,并且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设计了五个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且实施了相关的措施,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参与感强、兴趣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

2、相关知识处理透彻

    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对相关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而不是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那样的监督与被监督;为什么法律地位平等,组织独立,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不是兄弟关系,各民主党派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己说了算;为什么中国不能采用西方的多党制,等等,并且准备了相关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能够更透彻的了解这些知识。

3、及时查漏补缺

宋老师的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投入,互动的过程。宋老师在讲到多党合作的十六字方针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为什么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而不是像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一样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不能直接回答,也不能从两者如果不是这样的关系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角度思考,看的出来,学生的困惑是教师在课前没想到的,不过这位老师进行了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落地生根

在课堂的最后,宋老师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是威海市政协委员,应该怎样为威海的发展提出建议,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学以致用,让政治教学更有社会意义和价值感,并且提升了本课的主题。

二、课堂不足

1、知识的传授方面比较局限于本框的内容,没有做适当的拓展和回顾。比如讲到政协的内容时,完全可以和前面讲的人大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并且可以借此让学生对两会知识更加了解些。

2、本节课采用多个合作探究活动来推进,数量上有点多,其实不必针对多党合作的每点内容都开展活动,其中有些内容可以简单讲授一带而过。

3、本节课从课堂的形式上来讲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有些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探讨上还有待加强,有些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比如第二段视频讲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时,视频讲的是各民主党派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宋老师的问题设计是:从这段视频中我们能看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单纯为了讲这个知识点而设计,没有结合视频内容对各民主党派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失去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主党派知识的好机会。

4、尽管重难点突出,但是有些知识可能教师疏于讲解,学生会有些疑惑,比如有关民族党派组织上独立就没有明确解释,有些可能不了解,还有政协的三个职能中有关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区分,教师可以再拓展些。

5、课堂语言组织可再简练些,有些地方可让学生来读,然后重点强调即可。语言组织再准确些,比如在涉及到美国的政党制度时,教师就说成了多党制,但是展示的是两党制的相关资料。

6、在学生看视频之前,应该让其准备好,在视频播出时,发现有些学生依然在手忙脚乱的找笔和纸,错过了一些有效信息。同时,在总结本课知识时可以留给学生稍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适当的消化消化。

总体上,宋老师的整堂课环节紧凑,过渡衔接自然流畅,课堂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富于启发,有亲和力,多媒体手段应用得当和熟练,很好的辅助了教学,是一节高质量的课,是值得学习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通过观看其他老师的教学视频,我们应该反观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不断成长。

观课报告

杜菲

观看杨梦老师的讲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流畅自然,润物细无声。对以下特点感触颇深。

    1.教学设计流畅,一气呵成。

本课例从开篇的导入到阅读的浅读、深读。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Rose的人生,归纳总结了Rose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和读者共同感悟到的Rose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真谛的理解。本课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是后一个步骤的铺垫,联系紧密,逻辑清晰。阅读任务操作性强,由易至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学生能够跟上节奏,积极参与。本课材料语言文体地道,思想内涵丰富。文章主题看似“高大上”,但在阅读任务的层层铺垫下,在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被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支架已被充分搭建,最后的输出水到渠成。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对文本学习的层次梯度。教学设计中对文本内容深入地剖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也为后来说的输出垫定了厚实的基础,使得说的输出最后能水到渠成。

    2.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真实交流。

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师生互动频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对学生个体和创造性的充分尊重,在师生互动中创设并把握了许多动态生成的机会。在本课例中,笔者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预设的所有环节之外,还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任务环节,这些任务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发掘可进一步使用的动态教学资源,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迈进。本课例得益于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并引导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学生才会在见解被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策略。

   不足之处,个人觉得头脑风暴的两个问题设置的有点宽泛,有点大,学生在课堂开始,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时候遇见这样的问题还是有点懵。

 

2016年暑期研修观课心得

骆海红

通过本次研修观摩,我受益匪浅,收获了很多,老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令人折服。感叹的同时,也促使我对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总结。闭门造车,不会越造越好。只有多学习,多比较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下面谈一下研修观摩后,自己粗浅的心得。

首先一堂好课必然有素质过硬的老师和和谐的教学氛围。扎实的基本功,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的知识讲授,教师亲切的形体语言、自然,清晰、流畅的口头语言不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整个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既体现了教师的激情励志能力,也体现了教师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其次一堂好课必然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自我评价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另外一堂好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好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的不够,就谈不上主体,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程度的高低是决定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活跃的思维和情绪状态是一堂好课的保障。在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以及对所提的问题发表挑战性独创性的见解,这样良好的思维状态会促进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这样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总之,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师们采取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接触与自然、社会、科技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研修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确立了新的工作高度,对老师们的课还要继续深入地再一次咀嚼、消化,要努力让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指导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还会怀着对待这次研修的态度,一如既往地进行自主专业研修,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让人生继续在学习中快乐、感动。

观课有感

陈玉春

暑期培训期间有幸观看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杨梦老师的一堂国家级的优质课,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很多的亮点值得我学习。

   亮点之一,杨梦老师基本功扎实,口语流畅,听上去特别舒服,亲切自然亲和力强,把控课堂的能力不俗。

亮点之二,杨梦老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好。 教学目标如下Learning aims : 1 . Grasp the gist of the story 2. Under stand the details supporting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and theme of the story. 3. Appreciate sentences with profound meanings and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with the help of writing.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合理叙写规范,表述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亮点之三,教学过程设计条理性极好,很好的服务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如下

Warming up ___________________    get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Reading  1. Reading  for gi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nderstand the plot

         2.reading for detai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alyse the character

         3. reading and writing with the reflection ________understand the theme

Summa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earn about  the  value

本教学过程可以总结为其人,其事,人生启示三个方面。导入部分用了两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What is life to teenagers?   What is life to someone in his eighties? 从而引入主题。第二步 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第三步分析本文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用形容词概括。最后总结部分概括本文的theme, 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亮点之四,杨老师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杨老师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动态互动,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纠错纠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赵慧 

看了杨梦老师讲的What is life,自己感触颇多。首先,杨老师的材料选择很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避免了学生掉队。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积极引导学生来寻找相关信息。而自己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总是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的,导致学生阅读不细致,找不到相关信息,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很着急学生也很无奈。因此,在这方面自己以后会多加注意。其次,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清晰。brainstorm中让学生回答几个简单问题,再用最后一个问题What is life to someone in his /her 80s?过渡到本课上来,自然流畅。再就是在阅读中,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回答问题,整堂课很流畅。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最后还有升华。这很值得我学习。在情感的提升上,个人觉得也很到位,通过本课主人公的事例教育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水到渠成,恰到好处。最后说一下杨老师的个人素质也是相当高的。全程英语授课并且语速控制的很好,让人听了很舒服。值得自己学习的是杨老师在英语授课过程中的指令性语言很简洁、清晰,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要求进行相关训练,而自己在平时的授课中指令性语言的运用不是很到位,有些啰嗦,以后要多改正。

总之,通过观看杨老师的本节课,自己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学习她的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争取在自己的课堂上绽放光芒。

 

课例体会

                                               宗敏

    本课例设计为读写阅读课,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的思想性,哲理性,读懂故事中主人公对人生充满辩证理论的阐释,帮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得到充分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在充分理解和体会人生的真谛。对于一篇新授课文来说,阅读应是教学活动的侧重,应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文章内容,在必要时候关注语言的使用。通过对本篇阅读材料的学习,希望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充实生活。对阅读文本由浅入深的剖析和精细到位的解读,使学习课文的过程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本课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是后一个步骤的铺垫,联系紧密,逻辑清晰。阅读任务操作性强,由易至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学生能够跟

上节奏,积极参与。本课材料语言文体地道,思想内涵丰富。文章主题看似“高大上”,但在阅读任务的层层铺垫下,在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被关注的情况下,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支架已被充分搭建,最后的输出水到渠成。现场授课也有不少遗憾。首先,现场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并不能够与计划一致,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深度和质量。其次,由于对文章深层次的剖析在设计时就十分依赖动态生成,因此在教学现场,如果无法引导学生做出达到教师预期的回答,或者对学生回答的追问不到位,就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思想的发掘,这非常考验授课教师的基本功和应变力。第三,文章的总结部分可以再次回归文本,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主人公Rose的人生观,然后升华过渡到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也呼应了文章的导入环节,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观课报告

德州二中            周丽娟

课堂是表演的艺术。江老师的身体语言是丰富的,听完课后,脑海里一直都活跃着他上课的身影。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停地用各种身体语言传递着信息,使学生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并从老师的眼神、手势、弯腰、颔首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使学生能够和着老师思维的节拍,把握课堂的进程,共同完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进程。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强调对教学目标的关注,达到了有的放矢的目的。而且这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并结合生活案例,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江老师一开始通过设计情境:假若你要投资一个炼钢厂,你会把资金投资在哪里?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这样的设计很吸引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本节课江老师设计的问题也非常巧妙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加深思考。如,钢铁工业不同年代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主导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原因将导致哪些因素的地位发生变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这样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江老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与丰富的案例,并且它们与生活接轨,使学生既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习也将更有干劲。

江老师课前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才能信手拈来,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地方。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好课的呈现是要花费大量心血的,我们老师要为学生负责,一定要把课前功课做足。江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但这背后又付出了多少个四十五分钟。

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所有付出你都会觉得是值得的。而且我们不也是在这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与升华吗?

 

观课报告

李雅洁

 在2016年高考之前我觉得生物学科一直被当成应试学科目,虽然大家一直在探讨高效,但所谓的高效也是限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上的高效,从没有说让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效,也就是我们是掩盖了生物学科本质的趣味性、科学性、前沿性。如果我们想法设法的把课本上死板枯燥无味的知识来源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相信不用课下逼着学生去学他自己也会想法设法去学、去发现。所以自从2016年高考生物改成新课标卷之后无论是哪种题型都越来越接近生活和科技,越来越接近时事和热门话题,这就要 求我们在课堂上也要改。

     就观看的4节优课来说每位老师都完成了设定的知识目标,但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上还是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时候方式可以更多种多样,导入时视频,诗词歌赋、谜语、新闻、故事、电视或电影情节、巧妙的质疑,如果是视频一定要“新”,比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大家常用的是博尔特百米决赛和刘翔百米决赛的视频,但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后最有价值的不是女排力克东道主巴西、决赛复仇塞尔维亚,并且可以以女排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渴望了解各种生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质疑性的问题可能会吊起学生的胃口,比如邹城一中的老师在讲解分离定律的应用时展示了衣服哥俩的图片,问学生:父母都是双眼皮,孩子一个是单眼皮,一个是双眼皮这是怎么回事?但i如果改成:父母都是双眼皮,孩子一个是单眼皮,一个是双眼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亲生的吗?学生是不是更 一探究竟呢?

    教师在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引导学生总结时可以再通过拓展一些新鲜的资料丰富学生该方面的知识,今年高考对实验的考察比重增加,所以讲不如做,让学生亲自去做实验,自己动手看到的现象得到的结论远比老师告诉记忆更牢固,让学生体验生物奇妙和乐趣。

    在观看的4节优课中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时有效评价的方式力度。有效教学评价与教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效教学评价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可以把握教学的成效。对于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①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 ②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主动性、准确性如何  ③学生独立、自主提出问题或不同见解的积极性如何 ④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并与他人合作、交流  ⑤学生针对问题、实验现象、结论、规律等的分析、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⑥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锻炼,学习、探究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评价方式可以用评价量规、概念图评分系统等等。

  每次都是在听完别人的课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课堂问题在哪里,所以我们要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呈现生物学科原汁原味的教学方式,而不是适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观课心得体会

生物研修二组   徐 凤

通过观看四川棠湖中学卢红艳老师的示范课《生长素的发现——我之发现》,我很受震撼,这节课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全新的尝试。教学的主要思想是:根据课标相关要求,以“生长素的发现”的研究历程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经历的研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这节课,使我对苏格拉底的话:“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具体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心中有数”,课堂才更精彩

  本节课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实验探究课,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就会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混乱。而卢老师恰恰做到了“心中有数”,她清楚的知道,在本课中,“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目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所以,授课过程,沿着生长素发现的逻辑过程,根据需要,对教材重组,设置多个科学验证或探究实验,环环相扣,让学生置身于科学研究的场景中,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过程的趣味和魅力,让孩子们从喜欢科学到热爱科学,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完美融合

1、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在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及时激励性评价

卢老师上课过程中,语言温和,亲切;肢体语言大方、自然、得体,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评价中肯、真诚,不是浮夸的表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地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3、学生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的完成,教师都要求学生先思考,画草图,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才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避免学生当南郭先生,言之有物,促使每个学生思考与合作,学生收获大。

卢老师的这节课,给我很大的震撼,通过这节课,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一定要“打铁自身硬”,一定要心中有数;而对于学生,我意识到,在课堂上我们要相信学生,给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这样学生的成长才会越来越快,从而实现“教书的目标是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标。

《力的分解》观课报告

刘志光

“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也是高一物理的一个教学难点,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和重点。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也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同时还要知道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难点主要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分解的实际运用,以及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1、这节课的引入用一个小而简单的实验开始,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师生的互动很快地活跃起来,使这节课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对这种由情景实验引入的新课,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2、利用适当的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能够充分解放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快接受物理情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问题思考。

3、利用自行设计的一些物理实验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在这个情景里,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的体会,进而对力的分解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对突破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这一难点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通过实验情景的设置,培养学生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5、授课过程中,开始还能注意用三角尺作图,但后来怕时间不够,物理作图则采用了随手画,没有做到做图规范,没有起到至始至终的示范作用,特别对于初学的学生,更要严谨规范。

6、由于高中阶段作图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今后还要加强作图训练,这样利于问题的分析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7、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8、在对力的分解进行定量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有所遗忘,应尽量放慢进度,逐一演算,建议专门找时间给学生复习一下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观课报告

高中数学研修1组       秦玲玲

1.课题引入:张永慧老师从学生已学过的向量的四则运算入手,通过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进行动手操作,从熟悉的练习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的欲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简单易行,不拖泥带水,直入主题,我个人觉得实用性很强,值得学习!

2.知识展开:张老师是从改变基底的一个向量的系数出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若把这些向量的起点放在同 一个点,那么它们的终点有何特点?然后再改变基底的另一个向量的系数,思考、观察同一个问题,结果会怎样?最后让学生思考:若两个基向量的系数都在改变,结果又如何?如果给出平面中的任意向量,又该如何用基底表示呢?对于做基底的向量有什么要求呢?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层次性很强,梯度适当!思维量大!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我个人认为处理得很好!在最后,张老师又提出当基底的系数之和为1时结果如何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即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提升,又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很值得 借鉴的课!

3.课堂互动: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在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析、做、讲,整个过 程民主、和谐,师生交流充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4.个人建议:在对做基底的两个向量需要具备的条件分析时,我个人认为强调得不够,张老师只是说明了两个向量不能共线,没有说明为什么不能共线?共线时会如何?此时基向量的两个系数是否还唯一?对于共线的情况分析欠佳!这是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徐茂强

非常荣幸观看了4位老师精彩的讲课视频,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听了这4位教师的地理示优课,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下面我重点谈谈对诸城龙城中学郭玉华老师“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    导入形式匠心独运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这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郭老师在本节课中以“人在囧途”电影中体现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为导入,以新颖的富有生活性、时代性的信息,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开门见山地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转变教师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启发式、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老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注重了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中郭老师大胆放手,通过活动题“我是老板”, 让学生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    课堂教学生活化气息浓

郭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南昆铁路”的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中的选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吸引学生的深度参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    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郭老师展示了重要的交通运输网和铁路线,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在读图分析时,郭老师及时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能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并运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互感和自感观课报告

吴振朋

认真观摩了方老师的互感与自感的一节课,被方老师的课所感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贯穿于整节课中,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一种探索求知,积极索取的学习状态中。课堂效率非常的高!

互感与自感一节安排在电磁感应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编排的,是电磁感应的一个特例,互感和自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都是对前面电磁感应的应用,又为后边学习变压器及交流电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通过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这两种现象,进一步深化了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的引入方老师通过小灯泡在不接电源的情况下被点亮的实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同过移去毛巾露出电磁炉,打开电磁炉露出里面的线圈,让学生一步步走入探索的环境中。通过MP4播放歌曲,远处的音响能够在不连接的情况下歌声外放。课堂上响起的掌声,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开始研究互感现象。对于“互感”和“自感”教学采用不同的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质疑、猜测、改进中逐步揭露实验现象中蕴含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对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方老师又把灯泡换成电流传感器,在电脑上直观的展示出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从理论上支持了自感理论,推导出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最后又设计了擦火花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现象,加深了对自感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前工作量相当的大,方老师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整节课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展示不断,高潮不断,学生学习的爽极了。课堂上方老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热情引导,极大程度的感染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学生了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节课锻炼理学生的思考、观察、创新能力,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优课。

 

《线面垂直关系》观课报告

 高三数学研修1组    王娓

尤老师的《线面垂直关系》这节课,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研究《空间平行关系》的一般方法: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增加元素,然后类比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研究空间中的垂直关系。让学生回顾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并且动手示范,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先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出线面垂直的条件,探索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相关的性质。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来判定一些简单的线面垂直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尤老师这节课通过下面的三个设问:

(1)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一定能和这个平面垂直吗?

(2)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一定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3)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一定和这个平面垂直吗?

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由他们自己总结出定义。

      听了尤老师的这节课,感触颇深,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给出线线、线面垂直的直观动作,让学生在动手的 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自己总结出垂直的定义。大胆鼓励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再结合生活实例,得出结论。线面垂直定义、定理的引入非常精彩。尤老师引领学生从直观感知、操作实验,逐步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走进选修,优化自我

    朱琳

在这个“互联网 + ”的时代,研修平台像一个大数据库,给我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给养。其中,选修课就是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它让我真切地感到“我的研修我做主”,我终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课了!静下心来,我在思考: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到底需要些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作为语言教师的书法修养,是让我唱英文歌时不再跑调的乐理基础。好,就这么定了。我选了这3个方面的选修课程,开始了我的充电之旅。

国际交流的加强是我们宣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机会。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根基,我选修了《爱满天下:孔孟的启示》。在赵士林教授的系统阐释下,我对于孔子的“仁”、“忠”、“孝”、“三纲五常”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自觉地认为我应该用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来约束和影响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祖国文化传承者。同时,孔孟思想作为当今影响全球的优秀文化,也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不仅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世间万物都要遵从这些规范,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不断优化。作为外语工作者,我接触国外文化的机会很多,我希望自己能将这些美德溶入自己的血液里,让学生感受到、接受到、学习到。

上学期的英语歌曲传唱活动和英语戏剧节,让我感到自己知识的广度不够,所以我选修了《歌唱启蒙与表演美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学会了识谱,跟唱了歌曲,了解了歌唱的益处、声音的保健、话筒的使用,还初步接触了表演艺术。在一次次的视频观摩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内心正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那是修养的提升,知识的力量。

《书法与人生》是我的最后一门选修课。选择书法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语言教师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所以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好好修炼自己。张太能教授是一位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书法大家,在他娓娓道来的传授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字帖、握笔、临摹、背临,我懂得了学好书法的关键——持之以恒,在寂寞中永生。

综上所述,这样的选修像一次文化和艺术的盛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引领着我们修炼心性,提高素养,不断成长!

 

 


 

 

 

 

 

 

         

 

 

 

 

 

 


上一篇:远程研修学习体会集锦(一) 下一篇:2014-2016年部分教师发表与获奖论文集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