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论语政治观孔子的政治思想——解甜甜老师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jy  发布时间:【2017-10-30 9:28:30】  文章录入:GLX  浏览: 8141 次



传统文化之孔子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观点

   高一语文                  解甜甜

一、教学思路

    本学期校本课程的选题源自两个方面:一是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涉及传统文化学习以及《论语》学习;二是一直以来,学生更多的了解学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孔子的政治思想缺乏一定的了解。现如今,正直十九大的召开,学生们通过办黑板报、看新闻等方式迎接十九大的到来!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的政治观点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现代政治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理解孔子的的政治主张。

2、学会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背诵《论语》中体现孔子鲜明政治主张的名句。

   三、教学准备

结合传统文化教材的第四章以及《论语》的第二章,先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相关政治观点,使学生对孔子的一些政治观点,并且在传统文化课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概括总结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学习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学习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讲授新课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关于“仁”的观点

仁,此乃孔子的根本政治思想。仁在孔子那里有很多的解释,“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到,最与仁,本质上是一种崇高的德行,并且这样的德行是从人的个体认识开始的,然后孔子希望这样的个体认识能够升华到整个国家兴邦安国的最高准则,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孔子治理国家必然把道德放在最高的位置,这样,德治就是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君子德之风,小人德之草,草上之风,比偃。所以,道德的高尚与否,在儒家的整个思想里面不仅仅是作为个人修行的标准,甚至是整个帝国体系运转的载体。

1.治理国家: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1)译文:孔子说:“依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管理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稳居其位,所有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运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译文:孔子说:“如果只用政令领导百姓,只用刑律来治理人们,民众就只会为避免罪罚暂时安分而没有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民众不但会有廉耻心,而且能自觉规正。”

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孔子主张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把政治与道德联系起来,实行“仁政”,当权者不仅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也可以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一举两得,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为君者: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2.19)译文:鲁哀公(鲁国君主)问孔子:“如何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答道:“举用正直的人,废弃邪曲小人,百姓就信服了;举用邪曲小人,废弃正直的人,百姓就不会信服。”

这句话体现出孔子认为君主必须任人唯贤,贤臣才可以上能忠诚于君主,下能为百姓谋福利,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百姓安居乐业了,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信服、爱戴。

3.为臣者: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20)译文:季康子(哀公时鲁国权臣)问孔子:“要使人民敬顺、忠诚和勤勉,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庄重地对待人民,人民就会敬顺;力行孝慈,百姓就会忠诚;提拔好人教育乏能者,百姓就会努力共勉了。”

这句话体现出孔子认为身为臣子应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多为百姓做实事,庄重的对待百姓,而不是摆“官架子”,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推行孝道,提拔品行修养好的人并且认真教育能力达不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敬顺、忠诚和勤勉。

4.为民者: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2.21)译文: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出仕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唯有孝,既能友爱兄弟,又可影响政治。’这也是一种从政方式,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孔子的回答表现出孔子认为身为平民如果孝敬父母,与兄弟友爱,也算是从政。因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如果一个平民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那么他就遵循了“礼”,即他做到了一个平民应该做的事,履行了这个“名”下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安定作出了贡献,也是为国家的政治出了一份力。

关于“礼”的观点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涉及的“礼”多着重于对“礼”的具体要求,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3.1)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居然用天子规格的八组乐队在自家庭院里表演,像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12.11)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策略。孔子答道:“君要尽君的本分,臣要尽臣的本分,父要尽父的本分,子要尽子的本分。”

以上孔子的言论均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具体要求,主张克己复礼,顺应礼制,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应该“正名”,意思是说把社会上失序的、不合乎礼制的行为统统予以纠正。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孔子看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分,每一个“名”也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各司其职,才能使社会井然有序,上下和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混乱不堪,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上的混乱,因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希望能够还政治一片安宁。

 

孔子的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仁”和“礼”两个方面。“仁”主要在于教导人们该如何做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国家,而“礼”主要指社会制度方面。孔子认为当权者应该做到“仁”,即为政以德,实行仁政,才会得到人民的信服,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普通民众,也应该做到“仁”,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在社会制度方面,孔子认为应该恢复周礼,即等级制度森严,上下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齐读每一个名句,并找同学翻译,加深对每一句话的理解。联系现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同学们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分析孔子的每一句话传达的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三>、布置作业

1、试述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精义是什么?

2、孔子认为达到仁治的措施有哪些?

3、“仁治”和“人治”的关系是什么?

五:教学反思

本次校本课程的的选择紧紧结合高一年级的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因为都是文言文,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不够深刻,所以讲解不够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这一次讲校本课程,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成熟的理解,在以后,会更加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乐学习,慢慢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

上一篇:德州二中课题成果推介及微课题交流活动简讯 下一篇:孙连平名师论坛简报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