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张凯名师观摩课简报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js  发布时间:【2017-12-1 11:03:23】  文章录入:GLX  浏览: 5000 次

    11月28日张凯老师在三号教学楼一楼会议室为大家展示了一堂名师观摩课:高二作文学案讲评。本堂课意在通过对议论文展开分析论证,以强化学生的析理意识,学会分析论据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张老师通过问题诊断先由学生指出论证中的问题,自己及时点拨指导,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令听课师生耳目一新收益满满,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讲评课。

下面是张老师观摩课活动的照片、PPT、学案及参与活动老师的感受,供大家学习欣赏。

一.观摩课照片



二. 观摩课图片欣赏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71130/2017113015260495495.ppt

三.张老师对本堂课的自我解读

议论文如何展开分析论证这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关键,高二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在作文批阅中发现学生能够使用事例来论证观点,不少同学的作文例证也相当丰富,可是很多同学存在一个问题——不会对例证进行分析,形成了一个“观点+论据”的格局,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基于此我设计这堂课,想带领同学探讨“议论文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模仿,我精心选择了五段优秀例文,这些例文从不同角度对对例证进行了分析,我的设想是先让学生从鉴赏开始,认真研读,去发现例文的优点,总结归纳分析例证的方法,然后模仿,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起分享学习。存在问题:学生学案做得不够理想:有的空题角度,有的分析过于简单,有的根本不懂学案的要求,让他分析他却继续举例。采取的措施:学案批阅完后立即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再反复研读探究部分的五段例文,力争发现值得借鉴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展示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我预料之外的东西,我想这就是当堂生成的妙用,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课堂缺憾:时间太短,演练提升环节没有完成。

四.观课教师点评集萃

贾才芳老师评课:

张凯老师的观摩课《议论文论据分析论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这节课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进行设计,根据班级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情况而有针对性的安排环节,效果很好。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精彩。建议:第二环节讲三个例子即可,可留出时间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闫金刚老师评课:

张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是针对高二年级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议论文论据分析论证”这个专题,在以前的常态教学中已有学过。但是,学过的东西并不等于学会了。之所以在作文中出现问题,是因为学生对旧知识的回生(或遗忘,或学了不能灵活运用)。这就是教学的必要性和针对性。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本堂课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一堂展示课,没有华而不实的东西,一切从一线教学中来,又更好地服务于高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惠海新老师评课:

听了张凯老师的作文课,收获颇多。

1.课堂的设计,针对性强,以学生的写作中的难点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实际难题。

2.课堂的学习方法明了有效。给学生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课堂的思考深入,抛开了花哨的环节,每个学生思考深入有收获。这堂课学生的收获极大,与张老师环节的设计,问题的处理是分不开的。

姜志彬老师评课:

口启洪钟万壑松,

如椽笔落舞蛟龙。

分析例证分析法,

思辩文彰思辩功。

对比鲜明生顿悟,

临摹有迹众融通。

听君一课方塘满,

云影天光照水明。

一、口启洪钟万壑松。

张凯老师声音朗若洪钟,振聋发聩。学生潜移默化,深受影响,上课答题也能做到吐字清晰,声达众耳。课堂上,教师一钟启奏,万松响应。

二、如椽笔舞蛟龙。

张凯老师板书笔迹优美,苍劲有力。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都非常注重书写,很多学生的字都已经成体。

三、分析例证分析法。

本节课,学习议论文的分析法,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例文的分析法来学习分析法,非常巧妙。

四、思辩文彰思辩功。

思辨性是现在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素养,如果凭空教授,很难让学生明白。而张老师在具体的语段中引导学生在课堂生成中,让学生非常明了。

五、对比鲜明生顿悟。

张老师通过展示修改前后的文段的对比,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顿悟分析的方法。

六、临摹有迹众融通。

张老师本节课,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匠心独运,不着痕迹。正所谓:听君一课方塘满,云影天光照水明。

马秀清老师评课:

张凯老师这堂作文指导课,有助于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作文指导课。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问题诊断,让学生指出论证中的问题,老师及时点拨指导,从语言、结构以及论证方式上进行总结,由点到面,分析透彻,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热烈,学生收获很大,课堂效果良好。张凯老师的课处处以学生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五.附文一篇,由于深知“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张老师在文章中特别倡导:常读经典,做智慧型教师。

常读经典 做智慧教师

为师之要义,非在传授知识,而在唤醒心灵,塑造健康之人格。需要时,知识可随时学到,紧要处,品格实难急就也。做智慧型教师,就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健康博大的人格感召出健康博大的人格。育人之前,先修己身;修身之道,在于常读经典。

读经典使人渊博。步入文学殿堂,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侠肝义胆;《红楼梦》里,宝黛情深,爱意绵绵《三国演义里,你争我夺,风云变幻。登上历史的列车,赏不尽的汉唐风范、宋元新篇;更有那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五千年的学巨篇,我们无法一一,然而阅读经典,则能博贯古今,使人穿行在历史的漫漫长路,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照见今人的前进步伐。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多读经典,常读经典,向我们心中的半亩方塘,不间断地注入源头活水。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可以作为教师的座右铭。作为教师,品读经典,开阔了自己知识空间,能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驰骋天地

常读经典使人学会了思考。品读经典,灯影下,掩倦深思,质疑问难,必能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深思之中,经典之魅力已陶醉吾心。不读不思,不学不疑;常读常思,智慧卓异。会读书、爱读书的教师必是会思考、善思考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定会把思考质疑的意识运用到教学中,也一定能教会学生对书本进行质疑,对人生进行思考;于是学生也学会了规划自我,修剪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新天地必大放光彩矣!

读经典使人境界提升。作为教师,只有读经典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读书乃终身事,冯友兰云: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乘经典之舟,先于常人超脱功利境界驶入道德境界的广阔海洋,并扬帆摇橹向天地境界奋进疾行!读经典,实乃教师完善自身之所需因为一种高雅的精神品位来自经典的熏陶、先贤的教诲即使作为一个平常人,有时也难免被生活和工作上的重负压扁人格,为了免于急功近利、偏离自我迷失方向,闲暇时刻,静下心来,寻一安静,泡清一杯,读一读屈原的《离骚》,品一品刘禹锡的《陋室铭》,文天祥的《正气歌》,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此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品读经典,与先贤对话,身心自娱,境界顿开

读经典使人道德升华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人格的塑造者,学生道德品格的升华是从教师的高尚的道德品格影响开始的。读传统文化经典对道德品格提升有莫益处的。常读经典教师,心灵世界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吾之德馨”必然会影响学生之品格;“吾之举动”,也必会为学生提供示范范,学生就容易做到知礼明信,诚实有德所谓身教言传,品德高尚教师,必会教育出德才兼备之学生。

经典是一种闪耀着高贵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的无价之宝。国无以为宝,以经典为宝。经典我们永恒的伴侣和导师;经典,是一个美丽宽广的大千世界。走进经典,读懂经典,我们便彻悟了人生,看清了历史,柔软了心灵,高贵了精神。于是教育不再是难事,不再是烦心事,教育变得简单朴实,变得美妙无比。教育无非是教师驾轻舟载学生畅游经典之海,无限风光,万千气象,自能激荡心胸,教也陶陶,学也陶陶,其乐融融,妙境难言……

六.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名单

卢岳生 范明浩 贾才芳 苏曙光  李志国 王祯 田文帅 李向坤 孙振华 王雨 焦霞玉 闫金刚 赵婷 刘辉 董华 杨冬梅 闫永新 慧海新 张运强 隋涛 刘福桥 马少东王敏 刘玉梅 张羽 解甜甜 夏慧敏  史文义 姜志彬 蔡建筱 宋敏 杨金红 张霞 陈秀霞 夏光星 马秀清 王红 刘思仪 于冬梅 彭云 孙连平 战明 崔奉莲  赵淑华 霍慧祯


上一篇: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实验活动现场研讨会有感 下一篇:闫立红名师观摩课简报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