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
在高三专业课上课期间,针对课堂情况和学生的画面反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主要从三个案例分别展开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希望从不断地沟通中能够解疑答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案例一:
• “譬如说今天。 当我们在看 Wveth的作品<远雷>(Distant Thunder)时, 你问的所有问题都是 “你在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 你在黑板上记下我们说的每样东西, 然后让我们在画上指出正在讨论的内容。 接者你又说:“你说她正在休息, 是指什么? 当Jim说她正躺在草地上时, 你说:“你注意到她的身体有什么特点让你认为她在休息? 这就好像你希望我们去了解为什么我们认为她在休息。
• ”是的。” 我肯定地点点头。
• “哦, 那你怎么想?” 她表示不服。
• “怎么了?”我提出疑问。
• “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她回答。
• 因为 Shelly 在课上没有发言, 于是我问她:“那你在这幅油画上发现了什么?”
• 她回复道:“噢, 我发现她有一杯刚喝过的某样东西, 她的脑袋旁边有一盒蓝莓。 我猜她正在享受夏日的无穷乐趣。
• “什么让你认为那是夏天?”
• “那时蓝莓熟了, 而且她在脸上盖了一顶帽子。” 她又补充说,“狗的眼睛看起来也很懒散。”
• “狗的眼睛怎么看起来很懒散?” 我问。
• “你知道狗从沉睡中被惊醒时看起来像什么吗? 眼睛是半睁着的。 我的狗一直都那样。”
• “什么让你觉得这条狗的眼 睛半睁着跟夏天有关系?” 我继续追问。
• “噢, 夏天很热, 狗正躺在草地上, 茫然地向上张望着。 夏天的太阳总是让人觉得又累又懒,狗也一样。"
• “好吧!” 我说,“那又是什么让你觉得狗正从沉睡中醒来呢?”
• “狗的头正好抬在那儿一一向上, 不像它的身体那样趴在地上。 它仿佛听到了什么。”Shelly说着。 忽然, 她的眼睛一亮。“你知道, 我刚
• 刚想到了--这幅画的名字叫《远雷》。那雷声惊醒了狗!”
• “嗯。” 我立即回应。
• “你知道,"Shelly 的眼睛闪闪发光,我喜欢这种方式, 我能感觉到的脑子在思考。” 她的笑容格外灿烂, 兴高采烈地走出了教室。
• “是的!”我心里想着,“Shelly,你已经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 第二天,Shelly来到课堂, 坐在教室前面, 然后信心干足地说:“我准备好了!”这便是Shelly获得学生权 的开端。
师生之间针对美术作品欣赏之间的交流过程,使我受益匪浅。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素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炼概念。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不舍得让学生课下花费时间去做工作了解素材和讲课所需要的资料,而是由教师全权负责,费劲心力的为学生提供一切认为可以讲清和参考的资料。而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到角色中,无法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总结:
课前研究:让学生自己提炼概念,开动脑筋。学生能了解素材是多么重要, 以及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希望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能力推动学生更积极地投人到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中。
案例二:
日本的一个针对幼儿美育而做的节目,每一期节目分为“近观设计”、“一起素描”、“解构”、“设计漫谈”、“设计师”这五个板块,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拆解,以最直接而生动的影像,让小孩和大人对物品产生更进一步的认知,直接且直觉地与自己的生活找到连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节目时间很短,基本没有旁白,而是以画面的形式展现。从设计的构思入手到和科技的关联,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精彩,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丰盈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拥有热爱生活之美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正式欠缺的这一块,缺乏观察和思考,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没有感知和感受,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往往没有从源头来启发学生,而是简单的告知,什么地方该画大,什么地方应该收。没有根本上解决,作画时一再出现反复的错误。
总结:
有效提问策略引导代替概念理解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深人、 更深刻地进行思考, 有针对性地找寻课程概念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
1,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倾听学生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
2,即学生知道什么、 他们对某个事物的了解程度或深度、 他们是怎样针对某一事物展开 思考的。 我们对学生如何理解事物的过程了解得越深刻,便越有能力促使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 更有目的地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
3, 在理解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上, 总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需要学习和研究的
东西。
案例三:
针对学生阶段考试总结的反思
从学生写的考试总结的内容来看,他们反复纠结和困惑的一些问题依然是平时经常强调的问题,在考试时还是不能排除,反复出错。说明了学生还是不理解,同时也反复的告诉我一味地讲解,重复强调并不等同于能让学生理解。
总结:讲解不等同与理解
• 1,把重心从学生必须学什么转移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问题上。帮助学生自己来建构、论证和展示他们的理解。
• 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 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 记住” 的大量信息, 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 “懂了吗”, 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回答往往是沉默或教科书中的 “正确” 答案,学生都惧怕回答问题, 害怕脱离教科书, 不敢承担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责任。
• 3,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 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 多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回复他们认为老师希望听到的答案。
结束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但更应该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追古溯源—与大师对话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基本白描,让同学们对线有一定的了解。感受中国画线条的多变与丰富。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对中国画的十八描有一定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现代的速写要求,进行借鉴。
教学难点:从对当代国画大师的艺术经历入手,了解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入研习,掌握线条的规律和技法,体会线条的内在美。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回答已了解的速写大师有哪几位?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学生一般对西方速写大师较为了解,对中国的艺术大师几乎一无所知。
一,
了解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黄永玉、黄胄、刘继卣、贺友直和叶浅予。从他们的艺术经历进行讲解,结合他们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大师们艺术造诣,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和对艺术创作的高度热情。大师们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源于对传统绘画的研习和对速写的绘画热情。人有多高画就有多高。
二、
中国传统十八描: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的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1,
中国画的线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线条,它首先具有书写性。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同源性体现在线条表现的一致性上,一条线画出,应具有虚实、粗细、轻重、缓急......既有行笔要求,也有线的形态要求,同时还能动地表现了作画者的思想感情。
2,
具体到表达结构,是该虚入还是实入,是该实出还是虚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龄,不同的衣服
3,
中国画是用线来塑造形体的,形因线而立,神因形而传。
4,
线在实际的人物或对象上并非存在,而是人实际上的感受,是画家纯主观的东西。线是根据客观对象概括,提炼和画面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即作者根据客观对象的轮廓,形体结构,提炼加工的结果,是一种造型手段。
三、种类
1、高古游丝描 2、琴弦描 3、铁线描 4、曹衣描 5、柳叶描 6、蚂蝗描 7、枣核描 8、竹叶描 9、折芦描 10、战笔水纹描 11、行云流水描
12、钉头鼠尾描
13、橛头钉描 14、枯柴描 15、减笔描 16、蚯蚓描 17、橄榄描 18、混描
四、具体分析
1、铁线描
特点: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适合表现硬质布料。
代表作品: 元 《永乐宫壁画》
2、曹衣描
特点: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知识链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描,又称“曹衣出水”、“曹家样”,曹仲达,北齐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样”。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3、行云流水描
特点: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
代表作品: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
4、
钉头鼠尾描
特点: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五、
学以致用:对速写的要求
1、是训练造型能力
2,是训练表现能力
3、是要练宽,练深,练活
六、总结
1、速写,都是从看不见的画。看大不看小。画看不见的,以看得见的结束。
2、绘画性,是百分之五十的现实加百分之五十个人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到画面上,画面就已经不怎么地了,不懂绘画性。
3、技术服从艺术。
4、速写练下来,有助于造型的掌控、艺术的感觉,审美的取向,语言的形成。
教学随笔
美术组 盛丽娜
从事美术教育十年有余,每当送走一届学生总会感慨颇多。不同的学生即将面对不一样的人生,作为教师或多或少总会留有些许遗憾。
高中的美术专业学习可谓是比较辛苦的,作为专业生有着考学的压力,虽说在别人眼中绘画看似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只有真正进入这个殿门你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认真起来绝对没有简单可言。高中的美术学习是系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反复的训练,有时是比较枯燥的。但凡对一个没有兴趣或对绘画不是特别感冒的学生来说的确有点为难,有些痛苦。专业好的学生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享受的,是快乐的,是投入的,仅从学生的状态就能感受到,画面也是充满激情的,笔触挥洒自如,画面完整有度。缺乏兴趣的同学往往就会如坐针毡,左顾右盼,面对画面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作为教师往往会被这些学生所牵绊,教学进度无法展开,头疼无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柱,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你,带给你希望和无穷的力量。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微笑着迎难而上,再枯燥乏味的训练都会有种苦中作乐的勇气。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们这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作为老师的我,只想为他们每个人都种下这样一颗种子,让兴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多彩的人生。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