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基本功,把握新课改方向——关于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汇报
今年九、十月份,德州市和山东省优质课比赛先后举行,我校陈秀霞老师和高淼老师代表二中参加了德州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陈老师还和德州一中沈晓霞、夏津一中李法会等三个老师代表德州市参加了山东省语文优质课比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也有幸参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兄弟地市、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如何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改、展示新课改的风采,以及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比赛课所展示的不同风格和相同的扎实的基本功。现在把我的一些粗浅感受和认识给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关于两次比赛的过程。
德州市优质课比赛于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在德州一中举行,共有二十九位老师参加了比赛。
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于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济南七中举行了西片比赛,共有二十五位老师参加了比赛。
比赛的具体过程陈老师已经汇报,我不再赘述。下面我把两次比赛过程中几节印象比较深的课给老师们谈一下,同时也说一说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粗浅看法。
二、几节课
(一)市优质课中的几节课
作为一次比赛来说,能给老师和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课不会太多。一种情况是讲得比较好的课,因精彩而给大家留下印象;二是处理不太好,因把握不当而给评委们留下印象。
就市优质课来说,有几堂课还是给老师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夏津一中李法会老师的课,他讲的是《扬州慢》,应该说,在宋词中这是一流作品,但因其用典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待这样一篇课文,教师能不能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疑惑,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是考验参赛教师的关键。
李老师在组织教学前的课间就播放同名音乐,渲染感情和气氛,然后让学生初读后回答对这首词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受。然后他从题目中的“慢”字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又问学生对这篇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惑。对学生提出的疑惑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接着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体会文本感情,最后在听名家朗诵后,谈感受,写手记。
李老师这堂课从诵读入手,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既鉴赏了诗歌的内容,又鉴赏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答案。尤其可贵的是,李老师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在教案中就设计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一环节,尽管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在实际的课堂中出现。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也反映了一名教师具备的新课程思想。
二是乐陵二中张瑞芳老师的课,她讲的是《致橡树》,这是一首现代诗。张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是由学生初读诗歌,谈出自己的感受,点评重点句子,在读中领会六个意象,明确读这首诗应该使用的语气,然后由教师范读。其次是批注评点,由学生对诗歌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出评点性的文字,并进行展示。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创新,让学生站在橡树的角度写一段“致木棉” 的文字。根据时间情况安排了两个学生展示,此环节教师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文笔。
张老师这堂课抓住朗诵时情感的变化反复回观诗歌的内容,重要目标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符合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三是高淼老师的课,他的课题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有七个老师讲了这一课,可见竞争激烈。但高老师的这一节课还是给评委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高老师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落实基础知识,既抓住语音,又回顾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让学生谈一谈重读后的认识,前引后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重点放在诗歌的读上,先由教师范读,真是金声玉振,黄钟大吕,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征服的评委。然后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教给学生每一句诗读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谈教读体会。过后评委们感受比较一致的一是高老师读得好,大有播音员之实力,二是教给学生古体诗的诵读方法很有必要。
也有的老师还未能正确领会或者甚至未接触过新课程,不能正确处理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刚刚送过高三的参赛老师,尽管本身功底较厚,可是仍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一律给学生讲下去,生怕学生不知道,掌握不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不好!还有的老师好像和学生是仇人,一直板着面孔,教态严谨有余,亲和不足。宁津的一个女教师就被评委们推认为“冷面小孩”。
(二)省优质课中的几节课
因为到济南的主要任务就是帮着陈老师准备课,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听几节课,可是因为学校工作比较忙,当德州的参赛老师讲完、比赛未结束我就返校上课了,听的课不是很多,也很遗憾失去了广泛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听到的几节课谈一下看法:
一节是《陈情表》,老师们都知道这是一篇难度较大的古文,篇幅长,文字艰涩难懂。如何处理这一节课我相信是听课的评委和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这位老师先从一首歌词入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终身相许”,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这一重点,然后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爱国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种“历史沉思之情”,《沁园春•长沙》表达一种“青春之情”,那么《陈情表》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接着是教师的配乐范读,感情真挚,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底。之后是学生自读一遍,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勾画出重点字词。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解决疑难,包括字音、这一课中出现的成语呀等问题,目的还是在于解决基础知识,落实双基。
上述环节完成后,进入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对文本中感情的把握。这位老师由浅入深地进行设问,文章中出现了几个重点人物,作者对他们分别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哪些句子或词语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能比较快得找出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并能标画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直至要求学生背诵。对晋武帝知遇之恩的处理因为不是教材的重点,加上时间亦不太宽裕,这位老师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和拓展探究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探讨“你如果是李密”,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最后让学生齐读第一段。
这节课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临场应变经验,看得出省级参赛教师的水平是比较高的。
第二节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为作者辛弃疾是济南人,优质课比赛地点又是在济南,这位老师很聪明地由一句对联导入——“泉城山水秀,济南名士多”,然后引出作者,这个导入很值得学习,不仅点抓得好,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位老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背诵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符合这篇课文的特点,从实施过程看基本完成了目标。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再过多展开。
对陈秀霞老师的这节课,具体备课、授课过程因为陈老师已经汇报,我不再多讲,只把遇到的困难提一下,也好供今后参赛的老师参考。一是抽的篇目问题,对《悼念乔治•桑》这篇文章,尽管我鼓励陈老师要自信,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我上这一课时因为它是篇自读课文,也没有安排课堂讲授,也就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篇文章处理难度确实大。二是学生问题,济南七中在济南市是一所三流学校,生源三流,十六个班中两个重点班,一个留给本校的老师,一个留给济南的另一位选手。这个学校是一个艺体特长学校,尤其是体育特长,校园文化中展示的获奖情况基本是体育奖。陈老师使用的这个班一共四十九人,体育生十几人,加上她这一节课是人家的课外活动,体育生要去训练,美术生要去画画,那一天正好还有生物竞赛和诗歌朗诵比赛,优秀学生要去比赛,能剩下也就是三十个学生。我们立即与比赛组委会紧急协调,上课前才解决这个问题。一篇难度相当大的篇目,遇上缺乏准备的三流的学生,能顺利地把课上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对取得二等奖,而且位次比较靠前,尽管陈老师还有些不满意,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三、几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语文特色,或者说要有语文的样子,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所谓语文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又要重视情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堂课既不发飘,又不空洞。有的老师喜欢以练代讲,那是把语文课偏到了自然学科的课上;有的老师喜欢讲,课堂成了表演秀,那是把语文课偏到了艺术课上。语文是美的,语文是浪漫的,语文又是多元的,语文课的性格可以多种多样,但语文最基本的味不能丢。
(二)要有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都有目标,问题是这个目标是不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否感知到了这个目标,课堂教学是不是根据自己设定的这个目标进行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再就是这个目标是不是适当,也就是说根据教材内容是不是该订立这样一个目标,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是不是适应这个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层次是不是契合?
一堂课是要看目标的达成度的,自我感觉再好的目标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也是无效目标。
(三)教学过程必须紧扣文本
教学目标的产生出自文本,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教学、拓展、探究都是无源之水,旁逸斜出,表面看似洒脱,实则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文本是永远的,在文本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过客。所以重视文本的阅读和品味,时时关注文本应该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最基本的常规。
(四)要重视而不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方式的使用。
自古以来,书声朗朗一直被人们当作一个学校必备的风景。秋山主任作词的二中校歌上也有“新湖岸边,书声朗朗”的优美旋律,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堂上要有读书声。可我总感觉我们的课堂上读书声少了些、低了些。“读书读书”,不读书算什么学生,没有读书声算什么课堂?我只是以“读”为例谈一下继承传统的问题,不要以为新课程了,“听说读写”就不需要了,相反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听说读写”,并没有抛弃它。
(五)一堂好课的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一般地说一堂好课必备以下“六个好”。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对教师来说,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幸福 ,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情。对学生来说,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轻松愉悦,兴奋激动,热情昂扬。进而心驰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好心情是教师乐教、爱教的晴雨表,是教师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丰饶“土壤”;好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学生们的是欢乐吗?
二、课堂建立好关系
教师不是奴隶主、学生也不是奴隶。和谐的社会要求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才会身心愉悦,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作为教师,我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好问:我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三、授课创设好问题
创设问题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
山东版教材主编谢冕先生说,一堂课,如果有几个好问题贯穿始终,就是一堂好课,成功的课。
好的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催醒学生求知欲的春风,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好问题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问”,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而“问”,好问题应当让学生按捺不住探索欲,好问题应当让学生找到开门的钥匙,好问题应当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
学生是主体,并不排斥教师做“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会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适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教师要帮助他们突出重点,指点迷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教师要归纳筛选,切中要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教师要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都会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在困惑中得到解脱,在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一张赏识的笑脸,一副专心倾听的神态,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声轻柔的称赞,都会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是打开沉睡心灵的密码,激励是万吨巨轮上的马达。表扬就像阳光,驱散了他们心中的些许阴霾,表扬就像阶梯,辅助他们尽快成才。在激励面前学生会脸挂灿烂,热血沸腾,他们的身体充满力量,他们的思维得以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了,理想的种子发芽了。快乐总是伴随他们左右,成功让他们看到未来在招手。
老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可又是最高档的“调味品”,我们经常要问:是否真心真意爱学生,是否给了学生一点儿灿烂?
六、留给学生好作业
传统的作业,其内容多限于“双基”,其范围多囿于课本,其着眼点多在于巩固,其目的多在于应考。所以往往表现为一个内容,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一种形式;量大繁琐,机械重复,劳而无功。好的作业,既要抓信学科本质,又要淡化学科边缘,重在培养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时机和空间。布置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引导学生新的探索。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阅读;从学校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从旧起点到新起点,开始新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经奥博深的艺术,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只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课堂是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供老师们挥洒自己青春,展现自己才智的舞台。希望我们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展现自己的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