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史校长推荐文章:“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李树美  发布时间:【2010-3-18 16:44:31】  文章录入:李树美  浏览: 4142 次

■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中近2/3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女生,大学男生的学业成绩远远落后于女生;近10年来,全国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已由66.2%下降至39.7%,男孩学业正全面败退。

■事实上,“男孩危机”是全球性的。大量研究显示,男孩的学习方式与现行教育模式不匹配是男孩学业危机的最主要因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帮助女孩获得学业成功,研究人员尝试在数学、科学等学科考试中,增加更多对女孩有利的解释性说明和论证性文章等答题方式,结果发现女孩的成绩普遍提高。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到了考试中。

■面对男孩危机,教育应有所作为。

  “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

  当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和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联合推出新著《拯救男孩》并于年初投放市场时,其产生的社会反响不亚于当年孙云晓的另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在《拯救男孩》一书中,3位作者用大量的数据显示,从大学到中小学,男孩的学业成绩正一路下滑、全线告急,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男孩因为学业不良或失败而被学校蔑视甚至抛弃。

  中国男孩学业成绩全面败退

  【在高校学习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中,男生远远落后于女生。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男孩的学业成绩早在初中和小学就掉队了。】

  《拯救男孩》作者在书中透露,他们曾调查了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连续两年约5万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结果发现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各个高校的校内奖学金获得者中,男生也处于显著落后的状态。不仅如此,在高校学习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中,男生远远落后于女生,成绩排名靠前的女生多,排名靠后的男生多,男生的不及格率远远高于女生。

  大学中男生优势不在,高中男生成绩也在下降之中。根据作者对1999-2008年的数据分析,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已从66.2%下降至39.7%,女生的比例则相应地由33.8%上升至60.3%,除2002年出现波动以外,女生比例呈直线上升之势,增速惊人。

  根据对重庆市26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的会考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女生的优势科目是男生的两倍,男生占优势的科目只剩下3门——物理、化学和地理,而女生占优势的科目却多达6门——政治、语文、数学、生物、历史和英语。与此同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学习最好的女生多,学习最差的男生多。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男孩的学业成绩早在初中和小学就掉队了。一些对部分地区的初中和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语文和数学上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生均保持绝对优势,女生各科的总成绩也显著优于男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男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也都落后于女生。2008年,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一些学校男女比例低于1∶2甚至更少。

  尽管该书认为,除学业危机外,中国男孩还面临着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但作者强调指出,其核心是教育危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加剧了所有危机对男孩的伤害。”

  危机是否真的存在

  【放眼全球,男孩教育中的学业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和日本在内的35个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均胜过男孩。】

  在人们开始惊呼中国男孩为何学业如此失败时,放眼全球可以发现,男孩教育中的这一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实施了一项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该评估计划主要衡量青少年对语文、数学和科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对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和日本在内的35个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均胜过男孩,其中差距最大的是阅读和写作科目。

  美国《商业周刊》曾以《新两性鸿沟》为封面报道,尖锐地指出:“从幼儿园到研究所,男孩变成弱势。”美国女生在学业表现上一路领先男生,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生是男生的1.38倍,大学中男生比率低于44%。大部分学校中,男生占成绩等级得分D和F的绝大部分,高中辍学人群中约80%是男生。

  在英国,“男孩危机”已受到高度重视,不管是英国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都已认识到“男孩危机”的严重性。在大学阶段,该国女生入学比例也已超过男生。从英国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中会考)的结果看,女生不但在语言类学科上继续保持着极大优势,而且在过去男生占优势的数学、科学学科上的成绩也迅速提升,并在1995年首次“与男生抗衡”,自此以后男生总体上显得越来越弱势。

  在德国,大学里男生同样少于女生。各类学校中完全不能毕业的男生是女生的3倍,每年留级的男生比女生多一倍,特殊学校的学生中64%是男孩。

  澳大利亚是最关注“男孩危机”的国家之一,因为认识到“男孩危机”越来越严重,该国政府与教育研究部门多方合作,以此应对“男孩危机”。该国公布的数据表明,男孩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喜欢学校、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孩存在差距,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孩几乎占了绝大多数。男孩休学和退学的人数也在上升,在有些学校,每10个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有8个是男孩。2002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布了一份题为《男孩:正确地成长》的报告。报告证实,大量男孩的学业成就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该报告认为,人们对男孩教育的诸多关注是合理的,而这些关注在目前的政策框架内还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该报告还特别指出:提升男孩的成就并不会危及女孩过去十几年里所取得的成果,两者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男孩因学业不良而带来的心智发展危机已在国际上引起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与关注。哈佛大学研究员丹•金德伦与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针对小学教育的《该隐的封印》一书中写道:“在学校,男孩普遍面对一种挣扎:为满足学校的学业期望,有些男孩在发展曲线中取得领先,有些女孩落后了,但我们在对比男孩与女孩的平均成绩时发现,在早期学校环境中,男孩普遍居于劣势。”

  《真实的男孩》一书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对初、高中男孩的学习自尊心进行研究后指出,“近期研究结果表明,男孩不仅在自尊心方面较女孩更脆弱,作为学习者的自信心更易被削弱,同时男孩比女孩更易违反校规校纪、被停课或是辍学”。

  克里斯蒂娜•霍夫•萨默斯在她的《对抗男孩的战争》一书中提到,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女孩比男孩更期望接受良好教育,而更多的男孩认为老师不理睬他们的声音。该书还引用了美国教育部进行的研究:在对八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职业期望调查中,女孩均比男孩抱有更高的职业期望,这表明更多的女孩想完成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学习或是参加专业培训。

  美国古里安学院创始人迈克尔•古里安根据该学院针对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区近20年的研究后断定:无论男孩的学习成绩优劣,他都面临着在一个有可能认为他有缺陷、不了解如何引导他或修正自身的体系下接受教育、管理和指导的风险。

  男孩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不匹配

  【“男孩危机”是体制性的,并不简单是教师、父母、男孩的问题,而是我们教育男孩的方式出现了某种问题。男孩的学习方式和现行教育模式不符。】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曾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相关研究指出,并非真的是这些男孩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该书在回顾了现代学校制度产生的背景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大自然赋予力量、勇气和活力的男孩,本应通过狩猎、保护家人、耕作、大量的实践等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工业化教育”模式——学校,却开始通过印刷品、书面文字和讲授等方式教育男孩。那些过去通过和亲属打猎、管理农场、修理机器等方式来学习和掌握必要生活技能的男孩,现在被装进了盒子似的房间里,需要通过他们最不擅长的阅读、写作、坐在位子上的方式来学习。

  杜克大学的玛格丽特•盖尔与教育顾问休•奥斯本曾在《让我们消除学习工厂》一文中指出,最初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是由工业家们设计的,其目的是让孩子们为工厂生活作好准备。孩子们伴着铃声穿梭在学校中,好似生活在传送带上一样,特别是他们要学习遵循指令,以便能够在迅速扩张的工厂中工作。

  迈克尔•古里安认为,学校对工业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其教育与学习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缺乏人性因素,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瑕疵。这种瑕疵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都不好,但是相比之下,对男孩的杀伤力更大。

  男孩天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给予他的教育方式之间可以说是严重不搭配的。

  •以前教育男孩的方式有多种,如学徒、辅导、行动和手工实践,而现在只有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语言来学习,而没有其他肢体运动(只能做在椅子上)。

  •在农场、集市和旅途中进行日常学习的方式几乎绝迹,手中的书本却在逐渐加厚。

  •过去人们认为坐立不安和肢体运动表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愿意随时起身跑到需要学习的地点,而现在这些都成了缺点和不足。

  从生物学角度看,由于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和刺激,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分的体育或课外活动。游戏和运动是男孩大脑与身体的有机学习时间。然而,越来越多的男孩被剥夺了这一对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安坐于椅子上学习的形象已经成为教育,特别是近50年教育的广告形象,但它并不完全符合众多男孩的思维方式。当男孩们作出各种努力,想要适应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学习方式时,他们困惑了,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各种痛苦和挣扎。男孩被贴上了“问题”或“失败”的标签,他们开始闷闷不乐、自我怀疑。

  迈克尔•古里安指出,尽管多年以前,科学家、教育家们就开始通过观察和研究男女孩的社会相互影响、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等方式,来验证男女孩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最近10年来人类在脑科学上的突破性研究,才让研究者真正认识到男性与女性在大脑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其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最新的研究显示,男性与女性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有100多处。而对于在教学中运用更多语言的教师而言,大脑差异的问题日渐重要。比如,男性的大脑与女性的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因而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睡意或坐立不安。

  女孩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平均超过男孩1-1.5年,而这一差距从童年早期开始几乎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平均而言,因为男孩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读、写作、复杂的组词造句和教学方法,尽管这些技能是所有文化不可或缺的,这造成了大批男孩和年轻男性的问题。

  可以看到,目前标准化的考试和其他教学中的僵化做法,很可能导致一个在早期教育阶段失败的男孩将在未来一事无成。一位拥有30年经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说:“我们总在想,男孩会挺过去的,不管怎样他们最终都会成功,但这种想法已经很老旧了。现在的各种测试,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已经到了‘要么成功要么毁灭’的地步了。这些测试还告诉我们,早期阶段的失败开始于一种被归类的过程。男孩被归类对他的自尊心和日后的成功都有着长期的不利影响。”

  中国教育面临的特殊难题

  【大多数男孩不是中国教师所希望的那类男孩。男孩超乎寻常的精力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缺点,而不是优点。男孩需要运动,需要少动口“多动手”,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教育中最缺乏的。】

  中国差不多是最看重学历的国家。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的倾向日益突出。孙云晓用“教育新四化”对其进行了概括——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小学化。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对男孩最具杀伤力,让许多男孩过早地在学业上掉队,最终丧失了在学业上追平女孩的机会。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教育教学主要围绕着考试进行。今天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实验课、体育课等往往都不受重视,课外活动更是可有可无。在一些学校甚至有两张课表,一张贴在墙上,应付检查,另一张则藏在孩子的文具盒里,那上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往往被“语数外”占用了。而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等可以动手和探索的项目是男孩最需要、最偏爱和最擅长的。

  应试教育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校园,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把教学等同于言语灌输。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更少有动手实践、身体运动和野外探险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男孩的长处几乎无处施展。

  由于成绩不佳或者调皮捣蛋,男孩常常不受老师喜爱,要么被忽视,要么成为批评和惩罚的对象,这让他们很泄气,难以建立对自己的信心。研究表明,小时候因学业失败记忆所形成的糟糕自我形象往往会保持一生,最可怕的是:这种失败经历可能会慢慢上升为一种失败型的人格,不愿尝试,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男子汉气概。

  孙云晓指出,男孩的学习更倚重于体验,缺乏体验使男孩对枯燥的单纯书本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而不了解男孩的学习方式、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则加速了男孩成为现代教育的牺牲品。

  孙云晓说,包括父母和教师在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意相信,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发展普遍落后于女孩的事实,我们往往以同样的难度要求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他们。更需要警醒的是,我们同样没有意识到,男孩的很多“落后”表现其实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抱有信心,他们将来仍有机会赶上女孩。然而,由于我们对男孩错误的认识,我们过早地对男孩作出各种失败性的评价,导致许多男孩很早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他强调指出,“差生”现象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到高中,“差生”的标签成为许多男孩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少学校甚至在中考、高考前,动员“差生”不参加考试,以保证更高的升学率。据有人测算,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差生”,其中80%以上是男孩。

  改变男孩还是改变教育

  【放弃改造男孩的想法并非易事。年轻的教师和父母们相信,男孩和女孩尽管有不同,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对他们的要求和表现更应该一致。】

  迈克尔•古里安因自身的成长经历而长期关注男孩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他因为经常违反学校纪律而多次被请进校长办公室。五年级时,他被带去看精神科医生,然后开始服用利他林,这是一种中枢兴奋药,常被用来治疗多动症和注意力障碍。到了七年级,他开始逃课。他回忆自己那时在学校的表现是:无法专注于老师要求的事情上;无法按要求长时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渴望专注地学好一种东西,而不是不停地学这学那;不想一本接一本地读书;很容易感到厌倦;希望从“做”中学,而不是听老师讲;从不确定理解了收到的指令,而且在老师要求的学习方面也一无所成。尽管到中学的最后一年他的学业开始有所好转,但是在学校的麻烦依然不断。

  多年以后,迈克尔遇到一位大学顾问并谈起自己受教育失败的问题,这位有3个儿子的女性顾问听完了他在学校遇到的许多艰难和痛苦的事情后说:“有没有可能是学校也出了问题,而这又造成了你的问题?我也有两个儿子在学校的学习中遇到了类似问题。”

  这对迈克尔而言是一个意外的发现。3年后,他在研究生院的学习中认识了更多朋友,用这些朋友的话来说,他们都曾经是“学校的失望人群”、“无法挖掘潜力的孩子”、“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等等。一位朋友还复述父亲曾给他的建议:“没有人期望你会喜欢学校或是关心学业。你必须要做的只是挨过中学,考上大学。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25年后,迈克尔和同事凯西•史蒂文斯,用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写出了《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凯西的儿子卡尔也曾因学校中的行为问题而长期服用利他林。尽管卡尔的智力测验显示他的智商高于平均水平,但精力充沛的他在学校难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还常有各种小动作,这让一些老师无法接受并对他非常严厉。慢慢的卡尔开始对学校越来越消极甚至憎恨学校。长期服药对卡尔的精神乃至心理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多亏后来卡尔转学到了一所新的高中,并获得了多位老师的耐心帮助和支持,一位优秀的教育顾问还建议他停止服药。卡尔终于又找回了活力和去上学的理由,并盼望日后成为一名教师,去帮助那些曾和他一样有痛苦经历的男孩们。

  从迈克尔和卡尔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生理发育迟缓所致。可以说,我们目前所信赖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于男孩的大脑。这种教育体系将男孩中存在的缺陷、失调或难以控制等情况归咎于他们不能学习。它坚持认为男孩应该能够被改变,甚至将男孩的无法改变视为男孩性格中的另一个缺点,并要求他们接受药物治疗。

  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男孩占违反校规纪律总人数的80%,在被诊断为患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中,男孩占70%,在被诊断有行为失调的孩子中,男孩占80%。服用利他林或类似药物的学生中,男孩占80%。2004年,美国服用利他林的男孩人数达到500万。

  迈克尔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男孩中广泛存在一种所谓的“学习抑郁症”。很多男孩感觉自己所在的学习体系“恨”他,因而反过来他也“恨”学校,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来。与临床抑郁症不同,这种学习抑郁症可能不治而愈。它不需要药物,因为最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让病症恶化而不是好转。

  特里•舒尔茨,一位有30年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学校顾问曾提出:我们必须改变课程。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病理诊断男性患病的人数将持续增加。在我们知道真相之前,1/3的男学生将被列为大脑失调、学习失调或行为失调。我们将造成越来越多的男孩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失败。

  事实上,教育曾经在帮助女孩方面有过非常成功的经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家曾针对女孩在语言方面的特有优势,改变了考试的形式,如在数学、科学等学科考试中增加更多解释性说明和论证性文章,结果发现女孩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目前该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考试中。另外,在数学和科学课堂加入了更多与语言相关的刺激,训练教师在教授这些科目时运用大量的书写和小组对话形式。

  由于认识到了女孩所面临的教育危机,教育作出了最大限度的改变,而且在看待女孩的特殊需要时,教育从未说过“女孩们存在缺陷”。因此,为了拯救痛苦挣扎的男孩们,教育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势在必行。

【相关链接】

     

解惑之一:男孩为何上课易违反纪律

  男孩并非有意跟老师作对,而是因为其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额叶发育得更缓慢。由于自制力差,男孩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长时间坐着听老师讲枯燥的内容,他们更容易分心,更容易做小动作(男孩的小动作是一种对大脑的自我刺激,以保持大脑清醒),因而更容易违反纪律而遭到批评或惩罚。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可增加冲动性冒险行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流量更大,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运动”的部分。这导致男孩在静坐或久坐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总体上不及女孩。事实上,这种运动对男性大脑的学习至关重要。

  女孩的额叶通常较男孩的活跃,而且发育期更早,因而女孩不像男孩那样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不过,冲动有时在学习中更有用,尤其是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的独立学习时。

解惑之二:男孩为何更适合深度学习

  男孩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同时男孩会对大脑活动进行区分,这种特性不利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学习。因此,男孩在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成绩较好,此时深度学习在发挥作用。如果非常频繁地变换任务,他们的表现则不佳。

  女孩的胼胝体(连接大脑两个半球)体积大于男孩,可在两个大脑半球间进行更多的交叉信息处理,可同时等质量地完成多项任务。

解惑之三:男孩为何上课更容易走神

  由于大脑血流量少于女孩,男孩的大脑需要更多类似小憩的“睡眠状态”,为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然而,这种对男性大脑至关重要的睡眠状态很可能在教室里酿成大麻烦。大部分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停止做笔记或睡觉,甚至以摆弄铅笔或坐立不安等方式进行自我刺激(这样可以保持清醒以便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男孩。与此相反,一个女孩即使对上课内容感到厌烦,她仍可以睁大双眼听课、做笔记。女性大脑的血流在睡眠状态下也非常活跃。

  女孩大脑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连接,帮助她们有更多复杂感知记忆的储存以及更好的听力,特别是当这些声音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时。与女孩相比,男孩需要更多触觉型的体验,以便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

解惑之四:男孩的记忆力为何不如女孩

  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大脑中的另一记忆存储区)的工作方式也不同。男孩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讲的内容,特别是写出来的文字内容。不过,因为男孩的海马更偏爱序列,因而在记忆大量序列式和层次要点的信息时非常成功。

  男孩大脑有更多的白色物质,这些物质主要负责脑细胞间的联络以及神经冲动在大脑和四肢及躯体间的传递,所以男孩生来就具有强大的空间感知力。女孩的大脑比男孩多出15%的灰色物质,这些灰色物质主管人类的语言思维,所以女孩天生具有强大的语言优势。

解惑之五:男孩的字为何不如女孩

  男孩控制精细动作的大脑区域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男孩大脑许多负责学习功能的区域发育较晚,如果它们承受过多加速发育的压力,就会成为男孩在生命早期经历高压力和高失败率的主因,等到这些男孩读四五年级时,便显现出缺乏学习动机的早期信号了。

教育如何帮助男孩度过危机

【当越来越多的男孩在学业上陷入困境,当男孩不断面临持续增加的心理疾病,当男孩的体质和气质越来越不像男子汉,当男孩竭尽全力仍然找不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家庭、学校和社会真的该为之做点什么了。】

【对话作者】

“男孩危机”需要全社会反思

——对话《拯救男孩》作者孙云晓

■本报记者 郜云雁 

“男孩危机”是全面性的

记者:许多教师私下里聊的经常性的话题,是班上哪个男孩又“拉”成绩了,父母也很为男孩的学习现状焦躁。

孙云晓:我认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要做人格之师,第一目标就不仅仅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更注重孩子的人格完善,主要包含5个指标:有自信,有爱心,有责任感,能够自我管理,有抗挫折能力。这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准。好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这些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研究发现,对有的孩子来说,你“逼死”他成绩都不会很好,因为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有关,但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人格完善。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一个原则。

同时我认为,目前教师要探讨的是“因性施教”和“因材施教”结合,把孩子可能发展的潜质发展出来,而不是把孩子暂时不能发展的东西强迫性地压榨出来,那只能是伤害孩子。男女差别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或父母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成是问题,甚至定义为差生、笨蛋、问题学生,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记者:学校对男孩的负面评价过多,让很多男孩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孙云晓:是的。本来“男孩落后”是男孩的一个特点,结果你把“男孩落后”当成男孩的一个缺点,当成一个问题,甚至当成罪过,这就可能危及男孩的一生,这在心理学上叫标签效应。在儿童时期,这种误导的评判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老师说你没有问题,你很有潜力,你很努力,你能学好,这就大不一样。一句话可能会决定孩子的命运。

毕淑敏曾提到,她在小学时心灵受到的伤害,几十年后“童年的伤口”依然“冒着青烟”。原来,在她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唱歌,老师说她唱得很难听,还说了许多伤她自尊心的话,从此她再也不敢唱歌,被刺痛的记忆也永远抹不去了。所以,我特别想跟老师们说,要对男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宽容,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成长。

将男孩教育与运动结合起来

记者:您提出“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呼吁应把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结合起来。为什么?

孙云晓:运动是男孩的天性。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使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运动同时也能刺激男孩的大脑和身体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根据研究显示,男孩每天需要至少4次以上的课外活动,而现实中很多学校每天连一次活动都不能满足孩子。当然有些男孩子偏于文静,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但是,即使这样的男孩也比女孩更需要运动。

另外,我认为运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把运动看作仅仅使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实际上运动会产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时候,主要指标都可以在运动中达到。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运动恰恰给他们最直接最充分的体验。所以,我认为教育应特别重视运动的作用,尤其是对男孩。

记者:缺乏运动的男孩不但体质下降,而且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孙云晓:前一段,教育界很关心湖南一所中学的踩踏事件。对于该事件有许多种解释,都有道理。而我认为,该事件从某种角度反映了“男孩危机”的爆发。试想,孩子们上了一天的课再加上晚自习,这些男孩一整天都可能没有多少活动,所以下了晚自习简直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拼命地往外冲,不管不顾、无法控制。

我从事了38年的儿童教育和研究,几乎经常可以听到踩踏事件的发生。我认为这与“男孩危机”有关。如果白天让孩子们有充足的运动,他们的能量释放了,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破坏性能量爆发了。学校教育要有一个安全阀,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适当释放,才能够不爆炸。只让他们学习,给他们压力,就特别容易爆发。所以,拯救男孩是必要的,拯救教育就更重要。

全社会都应关注“男孩危机”

记者:《拯救男孩》这本书出来有什么反响吗?

孙云晓:这本书出来以后,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许多人说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就不会让我儿子那么早上学;还有人说看到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过去是冤枉了儿子,是家长错了,孩子没错。还有不少妈妈买了书送给孩子的爸爸,因为书里面还提到父亲应承担起教育男孩的独特责任,因为父教缺失也是“男孩危机”的重要原因。

记者:这本书出来后,有没有人说您在危言耸听?

孙云晓:有,有一种声音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说拯救男孩是个伪问题,根本不存在。还有人说,你看看中央政治局常委里边有女的吗?神舟飞船宇航员有女的吗?也有的说,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岗位都是男性,你提出要“拯救男孩”,简直是胡言乱语。也有人说,你是大男子主义,为什么只拯救男孩,妇女的地位不更重要吗?女孩更值得拯救。

记者:您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孙云晓:我说,我非常赞成男女平等,我也非常希望女孩发展得更好。我认为,现在女孩崛起不是问题,这是好现象,问题是男孩节节败退。男孩的节节败退对女孩没有好处,对国家没有好处,对孩子本身也没有好处。

无庸讳言,现在中国的关键岗位上依然是男性占主导。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即将过去的历史,这是一个正在改变的现实。可以说,当前的“男性主导”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这种基础已经被动摇了,今天的现实正在孕育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明天。

拯救男孩不能单兵作战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要赶飞机,当时已是深夜,找不到出租车,无奈之下搭了3个小伙子的车。一路上,商人战战兢兢,因为他知道这地方治安不好。后来,男孩们打消了他的疑虑:他们不想做坏事,因为他们都与父亲住在一起,而父亲就是“一直陪着你,支持你,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还会教你认识很多东西”的人。商人感慨,其实是他们的父亲把我送到机场的,是他们的父亲保障了我的安全。

家庭教育首当其冲

陪伴孩子成长,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说拯救男孩的首要责任在于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是男孩健康成长的保障,那么最应承担保障责任的就是父亲。有研究发现,男孩对男性的认识,就是从父亲开始的。从父亲身上,男孩学习如何举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女性。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具有权威性的。也就是说,男孩成长之路上,父亲的角色不能缺位,父亲的教育必不可少。

而培养健康自信的男孩,父母双方要改变凡事亲历亲为、越俎代庖的教育方式,拒绝做“保姆家长”或“陪读家长”。

其中道理很简单,所有的爱与恨都是相互的。唯有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成人愿意花时间与他共处,给他以关注,并以之为乐,孩子才会觉得被认可,进而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而这无疑是优秀男孩未来必备的心理素质。

此外,父母还应让男孩爱上运动。因为运动除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养男孩的归属感,塑造他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性格。在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还能增强自信,逐渐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与孩子一起运动,还有机会教会他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遵守游戏规则和学会与人相处,感悟团队合作的益处。此外,青少年的天性就是不加分析地崇拜自己的偶像。如果这个人是出色的运动员,那么他们不仅会模仿他的运动精神,也会模仿他的人品、态度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适当加以利用,会对孩子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明晰男孩认知特点,创造活力教育

如今男孩在学业上陷入危机,表面上与学校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关,其实源于对被教育个体毫无区别对待的错误观念。有人评论,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定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

而拯救男孩,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首先要在理念上认识到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两者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德里安在《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中指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者坐立不安。

而且,相对来说,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男孩的两大弱项。对此,老师应该根据男女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男孩精力旺盛,喜欢表演和辩论,非常需要有情绪的发泄空间,而不是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如果仍然要求男孩像女孩一样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拿着书本死记硬背概念和知识,既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也是一种对男孩心理的戕害,最终导致男孩对学校教育的深恶痛绝甚至是逃离。

在教育内容上,也可以针对男孩好动、爱表演的天性,以及在做中学的特点,为男孩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灵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让更多的男孩得到学校和他人的认可,使之找回自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外,让男孩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和学校事务管理之中,目前许多学校以单纯学习成绩来评优和选拔学生干部的做法使男孩越来越边缘化。

例如,澳大利亚的麦基洛普中学,每年定期召开校园大会,参会者是一些特意挑选出来的男孩,目的是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生活里去,了解男孩对学校的看法、妨碍他们参与学校生活的障碍以及怎样克服障碍,从而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后来,参与会议的男孩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在学校形成鼓励学生热爱运动、热爱音乐和读书的氛围,也有助于男孩的全面发展。

政府和社会群策群力

增加男教师比例,关注男孩成长

大量事实表明,男孩陷入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危机,并非一个家庭和一所学校之责。而拯救男孩,也不是家庭和学校所完全能解决的,还需要政府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切实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拯救男孩方面,目前最迫切的是增加中小学中男性教师的比例。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男女教师比例的严重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女教师远远多于男教师,在幼儿园,更是几乎见不到男教师。《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年》显示,女教师远高于男教师,尤其是东部女教师比例高于中西部,城市女教师比例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指出,鉴于男教师对男孩成长和教育的独特作用,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第一,在舆论引导上提高教师的地位,营造有利于男性进入中小学教师行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到男教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第二,各地中小学招聘、选拔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录取学生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男性比例。第三,提高教师收入有助于提升男教师在中小学的比重。

除了政府部门,社会各方面也应该有所行动,积极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来帮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男孩。例如,新西兰一家大公司就与学校一对一地结对,在工作日里,他们每周去学校两小时,帮助处境不好的男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而且,全社会都要明白,毕竟拯救男孩不会危及女孩的利益,不会危及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相反,越来越多优秀的男孩,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书摘品读】

在拯救男孩的方案中,许多人认为,让男孩比女孩晚一年入学对他们大有裨益。《小趋势》一书的作者从另一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孩子延后入学一定好吗

■[美]马克·佩恩 E.金尼·扎莱纳

大多数关于延后入学学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从长远来看,延后入学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比比他们小的同学好,而且到三年级的时候,所有短期优势都不存在了。

我最喜欢的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节目之一是《天才小医生》,它反映了美国梦理智的一面——如果道奇聪明到10岁就能完成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那么不管常规如何,他都可能成为一位少年外科医生。美国曾聚集过一些冲破教育制度的束缚而突然冒出来的天才少年。卡尔·萨冈在16岁就读完了高中。斯蒂芬·霍金在20岁就从牛津毕业了。莫扎特才6岁,就开始巡回演出了。

唉!不会再有这种事情了。今天教育的最大发展趋势是相反的:抑制孩子的发展。而且他们“越聪明”(或者从统计学的角度说,他们越有可能获得成功),他们被耽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种做法被称作“延后入学”,这种做法就像是推迟大学生运动员学程一年,等他们再长一岁时再上场参加比赛。美国教育部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将近10%的美幼儿园学生实际上可以提前一年入学。

这种做法在私立学校和富裕家庭中尤为普遍。对康涅狄格州教育资料所作的一项分析表明,富裕地区延后入学的比率上升到了20%,而低收入地区的比率是2%到3%。

从发现趋势的角度来看,只有重视美国富人和穷人之间正在扩大的差距,晚上学的聪明孩子才会引起人的兴趣。过去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与享有特权的学生的竞争中似乎不具有足够的挑战性,现在这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他们的同班同学整整小了一岁。

但事实是,同天才儿童相比,晚上幼儿园的孩子是一种更大的趋势。除了父母因个人原因而推迟入学的孩子外,还有一个学生群体的人数正在稳步上升,他们就是因制度原因被学校推迟入学的学生。如果推迟入学意味着故意不让5岁的适龄儿童上幼儿园,那么学校一直在悄悄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学生的入学年龄。

在过去的25年中——各州对联邦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大胆提出的新标准(新标准的目标是对美国小学进行更严格的规范)都作出了反应,几乎每一个州都把幼儿园的报名截止时间从12月份提前到了9月份左右,这样就可以保证刚满5岁的孩子在来年进入幼儿园。

因此,在没有联邦政府统一规划或认可的情况下,美国一直在推迟正规教育的开始时间。《芝加哥论坛报》将这称为“幼儿园的老龄化”。过去,几乎没有6岁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而现在,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有的是,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6岁。

除了不得不多付一年托儿费的父母和在休息时还可能看到孩子在调皮的老师外,谁还关心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推断,对美国而言,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为,你可以推迟上学的年龄,但除非你在处理其他生活大事时不考虑年龄,否则,你就会面临一些以前没有的,而且是出乎意料的结果。比如:中学里的性行为。研究者告诉我们美国人失去童贞的平均年龄是16.9岁。这样一来,如果这个年龄在过去是上十年级的话,那么现在则是上九年级。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年将发生一次全国性的反对中学生性行为的抗议活动。

上十一年级的士兵。让青年人在18岁从中学毕业所带来的好处之一是,在承担法律责任、行使投票权和服兵役方面,18岁是一个人成年的明确的界限。但现在如果孩子们19岁才从中学毕业,那么接下来要征兵的话,征兵委员会就得把目光投向美国的十一年级的学生了。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尤其是对于那些过分小心的家长而言?

高中投票人。我们不需要在高中模拟全国性的选举了——我们需要真正的选举。也许总统候选人会不得不把高中管理人员确定为拉票活动的目标人群。

  ……

当然,人们会说,学生(尤其是男生)上学晚是一件很好的事。既然众所周知,“女孩比男孩成熟得快”,那么,男孩稍微晚点儿上学可能最终会拉近男孩和女孩的发育差距。而且,既然女孩在大学入学率和毕业率方面要优于男孩,那么晚点儿上学或许不失为让男孩重振雄风的一种好办法。

(本文摘自《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美]马克·佩恩、E.金尼·扎莱纳著,刘庸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专家建言】

培养男孩的五条禁忌

■   田科武

不与孩子交流沟通。如果成人,尤其是家长不与孩子交谈,他便很难自在地与他人交谈。家庭中的沉默会给他的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未来婚姻家庭关系的信任产生不良影响。

拿孩子与他人作比较。对有些孩子来说,经常与其他孩子作比较,有时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自豪感,扼杀其雄心壮志。其实,这些讥讽之语根本不能激励人,相反,它们给自己明媚的童年生活蒙上了阴影。

动不动数落孩子。成年人不经意说出的话,有时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甚至偶尔以玩笑形式说出的生硬的话都会让孩子埋下自我怀疑的祸根。

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设定过高的目标同设定过低的目标一样都没有什么好处。目标太高会导致失败,动摇你孩子的信心,并让他觉得唯有获得成功才能得到你的认可。

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功之上。如果父母只是在孩子成功时才会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其实是窃取了孩子的成功,这会让他觉得被利用,感到迷惑和空虚,而不会有成就感。

上一篇:与高三班主任谈如何调节学生心理 下一篇:案例反思:一样的舞台,不一样的精彩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