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战明)2021年10月18日,化学组在录播室举行大组教研活动。高一年级化学老师赵慧选择《探秘膨松剂》一课执教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课后,化学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课、磨课氛围热烈。
【课堂剪影】
李慧老师执教
学生们分组实验
【教学反思】
《探秘膨松剂》是高一新教材新加的一个微项目,是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对膨松剂的探秘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一般程序。整堂课是按照实验探究课的模式进行的,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物理性质。然后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馒头,来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紧接着通过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预测是否正确。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全都参与到实验的探究中来,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本节课如果再有一些设计上的亮点,效果应该会更好。
李慧老师分享教学设计
【资源共享】
李慧老师学案
李慧老师课件
【同行评课】
吴洋老师评课:
李慧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教学方式彻底转变——体现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她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与学生以充分的学习和讨论的时间,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建立不同形式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学习时既可以分头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又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研究,相互学习、相互评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无遗。当然李老师也没有将课堂放任自流,而是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承担着自己的多重角色——主导学生过程:定向、过渡、调整、监控,甚至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节课也有些小小的缺点。比如口语化的语言过多,个别操作如加等量的蒸馏水时仅仅是目测不够严谨。但瑕不掩瑜,这仍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张超老师评课:
听了李慧老师的课,受益匪浅,课非常精彩。
1.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学科,李慧老师的课堂都把实验的功能充分地展示出来,探究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带领学生们做了化学实验,由实验得到两者的性质。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兴趣很浓,课后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2.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蒸馒头的膨松剂选用,体现了化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连接,让学生和化学学科之间不在那么疏远,化学就在身边,提升学习兴趣。
吴艳芬老师评课:
李慧老师讲解的是微项目,探秘膨松剂——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实用价值。本节课,老师提前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膨松剂及其分类,也让大家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自蒸馒头,体会这个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汇报实验结果,并且老师也进行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学科本身的价值——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还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识别核心物质,结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识别核心物质的性质,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搭建方法平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再关注一下这一方面,效果会更好!
王康老师评课:
李慧老师讲授《微项目 探究膨松剂》一课,充分挖掘教材,注重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这堂课的优点如下:课堂一气呵成,师生互动积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学案精致,考虑学情,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合作去探究学习本节课的相应化学物质的性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锻炼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结合实验,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师虽然教态自然,但是有口头语。学生虽然实验积极,但是画面感不强。教师虽然做到精讲,但是还缺少一个当堂的知识巩固环节。整体来说,这堂课李老师精心备课,多次磨课,是一堂值得学习的课堂。
郑晓莹老师评课:
李慧老师讲授的《探秘膨松剂》一节选自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微项目。该节内容较为新颖,充分贴近生活。课前李慧老师让学生动手完成了利用各种膨松剂蒸馒头的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上利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整节课条理清晰,节奏紧凑,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交相呼应,较为充实。但是,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 整节课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 缺乏学生反思总结,当堂练习等环节。3 课堂用语稍显随意,实验用语应更加科学严谨。
李扬扬老师评课:
李慧老师基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设计了探秘膨松剂这堂课,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实验较多,对学生实验要求具体明确,对实验进行充分利用分析溶洞的形成,课堂内容较为丰富。
改进建议:
1.本节课是一个项目活动,主体是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让学生蒸馒头的过程和成果拍成视频进行展示,做成一个亮点。
3.学生实验时看不到实验过程,应尽可能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展现出来。
(摄影:李琴 审核: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