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同课异构,课题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市教科院化学教研员张永清老师亲临现场,全程参与听评课并对教学、教研工作给出指导性建议。
下面是活动的图片、PPT、学案及参与活动老师的感受,供大家学习欣赏。
一. 活动照片
二.吴洋老师课件: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14/20180914145638983898.ppt
郑娟娟老师课件: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14/20180914145920552055.ppt
三.学案: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14/20180914150271447144.doc
四.吴洋老师对本堂课的自我解读: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落实要达到的目标。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初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钠也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我们能不能利用观察法对它的性质进行描述?我们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能设计实验研究钠的熔点的相对高低吗?”“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钠能否保存在水里呢?“我们能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程式吗?”“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能用实验证明吗?”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等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彻底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探索新知,在最后的问题解决后,研究方法的学习基本告一段落。为了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我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孩子们有知识的收获也有方法上的收获。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当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播放了火灾视频,并引出问题“为什么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此时可以用水进行灭火吗?”孩子们积极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接下来我布置了定时训练,检测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完成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将一小粒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金属钠能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体会分类法和比较法的重要性。而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对比刚刚做完的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的蒸发皿和之前我准备好的钠与氧气反应后长时间放置的蒸发皿引出最后一个问题“谁动了我们的过氧化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更好地利用所学方法进行预习。整节课既是教知识更是教方法,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要完整地认识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五. 观课教师点评集萃
吴洋《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评课
赵登泉老师:
优点:利用钠的性质实验,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问题层层递进,知识由浅入深,在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体现了新高考的能力培养要求。
不足:知识内容可以继续启发思考,习题可以当堂有让学生分析。
张红燕老师:
注重学生化学思维和化学方法的培养。利用8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探究,最终完成本节课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化学应该怎样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很强,非常到位。可以对实验多进行分组和创新。
张兴华老师:
优点:
1.吴老师的课注重知识的生成,郑老师的课注重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两位老师都注重课堂的落实,每个环节都给学生留有整理的时间,而且两位老师都有课堂的定时练或反馈练,课堂效率比较高,学生收获大。
2. 在课堂的引入和实验环节都紧密联系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课堂气氛活跃。
3. 吴老师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特别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思考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吴老师如果在实验设计上再大胆创新,比如:把视频中的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提前录好实验微课,效果应该更好。
张永清老师(教研员)评课:
1. 能根据高一新生的学情,课堂的内容和难度适宜。
2. 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本节课不仅是教知识,更是在教方法。
3.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不足之处:作为年轻教师可以多思考实验的创新。对于钠与氧气的反应,直接就根据现象讲出了产物。可以这里也设计探究实验。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更多地去探索。
郑娟娟《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评课
赵登泉老师:
优点:娟娟老师也是采用实验引导式教学模式,目的性清楚,开门见山引出钠的性质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钠的性质,提出问题,教师分析归纳总结,知识概括性强,内容扩展较多。
不足:问题设计思维深度不够,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可以采取更多教学手段。
张红燕老师:
本节课注重实验,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上课非常有激情,思路清晰,节奏紧凑,对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有一定的训练。不足:个别知识点涉及较难,学生不易接受,可放在后面进行讲解或可以涉及成拓展探究内容。
张兴华老师:
优点:
1.郑老师的课注重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两位老师都注重课堂的落实,每个环节都给学生留有整理的时间,而且两位老师都有课堂的定时练或反馈练,课堂效率比较高,学生收获大。
2. 老师在课堂的引入和实验环节都紧密联系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课堂气氛活跃。
3. 郑老师设计的学生分组实验非常丰富,整节课突出了以实验为主体的化学课堂!
不足之处:
郑老师的知识拓展稍有点多,个别地方学生可能不好理解,建议在单元复习课或期末复习课时再拓展应该效果更好。
张永清老师(教研员)点评:
上课内容拓展太广,内容深,没把握好高一学生的学情,比如:钠和盐酸的反应可以学了第二张电解质以后再拓展,目前学生对溶液中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不清楚,讲起来有难度。
评课后,张老师对后面的教学、教研工作给出指导性建议。与老师们互动,解决老师们平时遇到的困惑,整个活动老师们获益良多。
六.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名单
卢岳生 张广路 张红燕 赵明月 王锐 齐云峰 郑娟娟 王洪燕 王康 杨俊花 李慧王长松 陈显萍 邓金霞 赵登泉 司文涛 李静 张兴华 王志勇 崔玉波 吴艳芬 张苏宁 郑晓莹 赵永祯 崔旭 田广轩 王晓晗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