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语文专题教研简报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js  发布时间:【2018/9/20 15:07:34】  文章录入:GLX  浏览: 2454 次

   9月18日语文教科室专题教研活动在录播室进行,内容是杨冬梅、张羽两位老师同课异构,课题是赤壁赋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张敬军老师亲临现场,全程参与听评课并对教学、教研工作给出指导性建议。

下面是活动的图片、PPT、学案及参与活动老师的感受,供大家学习欣赏。

一. 活动照片







二.杨冬梅老师课件: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21/20180921093373087308.ppt

   张羽老师课件: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21/20180921093430343034.ppt

三. 学案: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0921/20180921093799339933.doc

四.两位老师对本堂课的自我解读:

杨冬梅老师:

     我在设计《赤壁赋》这堂课时,主要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出题和制定答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手法和主题的角度鉴赏文本,进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上完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完全表现出来才能上好一堂真正成功的课。

    首先,只要你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你一片精彩。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真得是非常让我震撼,我要给我的学生打满分。无论是小组合作出题、小组讲解还是小组作品的展示,可以说同学们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挖掘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做看似耽误一点时间,却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学生展示出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对文本挖掘还不够深入。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另外,教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也至关重要。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出现问题时教师必须及时“拨乱反正”。比如把教师预设的答案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来的答案相碰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他们享受到破解难题之后的乐趣,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佳作展示环节,把老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我觉得同样也能激起学生写作的乐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习,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讲课水平。

张羽老师:

         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基础知识、情感变化、作文练笔。基础知识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呈现,检验学生对文本字音和文言现象的掌握情况。重点研读了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借此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最后的作文练笔作为对文章主旨的延伸拓展,希望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得到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

      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文章朗读、文本研读、作文展示环节学生都积极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是作文练笔环节,学生的展示对以后的议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师生互动相比以前也融洽了很多。在讲述文本内容时,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范文示例、方法指导得到了有机结合,名家朗诵   对学生沉浸到文本美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授课中虽有收获,但更多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积累了授课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应变能力不足。《赤壁赋》是苏轼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学生解读情感时只注重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对其中的细微之处有所忽略,挖掘比较浅。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也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挖掘,导致对文章的重点研究不深,作者的情感变化没有明显的体现,课堂过度显得比较生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展示没有灵活应变。

      二、课堂脉络不清晰。在设计学案时,本设想以一个问题带起全篇,却忽略是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单薄、枝叶庞杂的问题,导致授课中头绪较多,后出现的问题淹没了主干问题,对文章的重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对学情的预估不足,导致课堂时间没有得到很好地分配,头重脚轻,对重点问题挖掘较浅,文章哲理性部分没有很好地呈现。

教学是一门需要我们永远探索、不断研究并实践的课程。本次授课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局限。作为一名年青老师,我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研究新课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好重难点和教学流程,尽量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

五.观课教师点评:

市教科院专家张敬军老师:

      杨冬梅老师、张羽老师讲授的《赤壁赋》同课异构,这两种授课方式都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学案能紧扣新课标要求。两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堂讨论热烈,展示精彩。张羽老师的课言文并重,读写结合;杨老师的课在设计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让学生设计针对本课的考试题目使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更注重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究。

      针对这两节课存在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特做如下阐述:

关于教学的设计与呈现。一方面,朗朗读书声应是语文课堂最外显的特点,也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特点。所以在学习目标的设计当中必须“诵读·”“熟读”这样的指向,对于文言文和诗词教学还需要有“背诵”等相关指向。并且在课堂上要通过读尽量完成这样的目标,把课堂教学和考试的要求结合起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文”和“言”不能剥离开,应当寓言于文,以文来带言。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来设计目标,进而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在文本价值范围之内,借助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地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教研,学科组可以在教研备课时分工去挖掘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如此,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细致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才会进行地游刃有余。

      关于教师的课堂定位。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帮扶者,一句话,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

贾才芳老师:

      语文组的这节示范课是张羽老师执教的《赤壁赋》。这是一节以长卷学案为支撑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展示的示范课。

      精心设计长卷学案。张老师的长卷学案设计符合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学案体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梯航。

课堂结构清晰。先对上节知识进行了复习反馈,再通过讨论、交流、展示,很好地完成了重点问题的把握。学生分析紧扣语言,通过对第一段的个性化阐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交流中掌握了知识,运用了知识。

     建议:学习目标值中应明确对背诵的要求,课堂上重分析,还应有朗朗的读书声,对文章的后半部分的分析应加强,老师应进一步研究文本教学价值。

     杨冬梅老师讲授的观摩课《赤壁赋》和上节示范属同课异构,此节课更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目标准确,表述明确,环节完整,效果很好,是一节以长卷学案为支撑的高效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独具匠心:

       首先,导语简洁明快,第一个环节就是“诵读”,学生齐读……纠正好字音,读出情感,读出主旨。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并优化问题”,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推荐同学到黑板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出题训练,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命题讲解展示”,学生的沉着大方,侃侃而谈,能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其他学生还能进行适当补充,极为精彩,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杨老师能及时归纳总结,点拨提升,要求学生进行的训练,自己也组织答案和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杨老师能把学生零散的信息用规范、整齐的语言进行概括,体现了严谨的教学态度,语言优美、衔接自然,很好地做到了环节间的转换,层层深入,重难点突出。

     建议:本节课也要重视对文章背诵的要求,要提高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之美的能力。

张明国老师:

     《赤壁赋》如何设计?如何进行?

      估计应该有无数的高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作为一篇问世近千年的名作、占据教材几十年的老文本,解读何其多,教学设计又何其多哉,也正因为如此,此文的教学暗度可想而知。

       张羽、杨冬梅二位年轻老师,根据学校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全面了解学情,领会长卷学案精神,虚心征求同事建议,敢于面对此一难度较大的文本,用于创新,做到了课堂有特色,教学有风格。

       就这两节课而言,两位老师的特点如下:

       张羽老师:更注重预设性,目标指向更明确,直击一点(情感),便于深挖,相对难度较低,学生容易适应。设计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高考更偏向语言表达题。

      杨冬梅老师:更注重生成性,功利性更明确,要点广泛,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小组活动及展示更充分。设计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考试素养,结合高考更偏向阅读理解题。

      应该说,两位老师的授课基本是成功的,当然也有缺点的存在,这就是文本的解读上缺乏个性和创新,课堂中呈现的对文本的挖掘还不深。

      1.文本中的“理趣”挖掘不到位。

      诗文发展到宋季,“理趣”渐浓,这自然与其理学的兴旺有关。即以《赤壁赋》来说,人常评价其“情景理”结合,这三者的顺序应为观“景”而生“情”,缘“情”而明“理”,“理”在最后,“景”与“情”是“理”的基础。这也符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在劫难逃,被贬黄州后亲友疏远,又受到种种限制,其心情可想而知,正如他自己说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 “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夜游赤壁以排解苦闷,见明月沐清而暂忘“其身”心生快意自是一种解脱,然,这种解脱只是一种感性的触发,又时时被现实拉回愁苦(“愀然”)之中。只有在自己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命的短长与宇宙万物相结合,使自己融入自然,与自然化为一体的基础上,才使感情有了真正的解脱。由此,“物与我无尽”,不正是上承老庄东晋的道家思想吗?

所以,本文中,应是因“景”而“酒”而“乐”,因“情”(身世)而“悲”,因“理”而“喜”,“理”为目的,为终极,为文本的主题,则也应为重点。

       2.解读文本要多问为什么?

      《赤壁赋》首段中言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注释只说“指《诗经·陈风·月出》”,那么是不是应该思考:写月诵月的诗不知繁几,那么苏轼选择此首,是随口吟来,还是有所心机?那么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就要对此下一番功夫。

二段首句“于是饮酒乐甚”,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情感时,注意到了“乐”,对于“乐”的根源,则采用见美景而“乐”的说法。既如此,这句话中“饮酒”二字作何解?如因“美景”而“乐甚”,那么二段、三段中美景依旧在,小船依旧飘,为何又突然转为“愀然”呢?没有突兀之感吗?

      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想到,“乐”是建立在首段“暂时”的自由基础上的,也就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而非仅仅是观赏美景使然,而二段的“悲”也仅仅是“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当指君王)的现实之叹。

     第三段的阐“段”为何重点提到曹操?如果说,游览的是“赤壁”,游故地怀古人的话,那么“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很明显写了一个失败的英雄。而不是指苏轼要“建功立业”而不得,如果那样,干脆引周郎的功绩不是更好吗?同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用了周郎啊。在这里,教师就要想到曹操的身份,然后去考虑引曹操事的意义。

王敏老师老师: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三个特色。一是平实,这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学生学有所获,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有所启发和长进,这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明确适切,落实要到位。这一点两位老师都做得非常好。学习重难点突出,能够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感。二是主体性。为学该是欢喜世界,独乐不如众乐。课堂是大家的,好课堂应该是涟漪阵阵,高潮迭起,而非一潭死水,老师侃侃而谈,眉飞色舞,学生低头不语,藏见于心。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兴趣点,让情思与情思碰撞,智慧与智慧交汇。两位老师的课堂皆为有趣,有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艺术性。艺术的维度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精巧性、课堂组织的连贯性、学生听课的投入性上。张羽老师的导入“赤壁何须问出处”,切合宋人好为山水思的雅趣,也贯穿全文。“乐——悲——乐”的感情脉络,“先乐”与“后乐”的不同,皆为艺术巧思。杨冬梅老师的课首尾呼应,以优秀学生学案入题,以老师优秀练笔收结,结构圆转。以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为中心展开,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收放自如,语言精当。

       总体来说,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各有特色,都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理应呈现的特点,也达到了这次课的目的。

杨金红老师:

       张羽老师教态大方,备课充分,注重预设,课堂气氛较活跃。有几点值得商榷:1.授课思路,张羽老师先分析感触深刻之处——描绘美景——朗读点评,个人认为先反复诵读——感悟分析——描绘美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反复诵读,课堂不能缺少。2.概括分析不深入,不准确。苏轼的情感不能仅落脚到乐—悲—乐三个字上,还需细品文字,乐在何处,悲在何处,体会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才能更好把握本文。3.全面铺开,蜻蜓点水。不如抓一点,吃透文本。4.抛开文本大谈苦难不像拓更像游离。

       杨冬梅老师课堂环节清晰完整,注重生成,学生精神饱满,口齿伶俐表达流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也有几点疑惑:1.小组讨论是不是会割裂文本的完整性影响课堂的流畅性?2.探究发现就是出练习题吗?3.传统的的朗读与背诵在现在课堂应该缺失吗?3.仅从答题技巧的角度鉴赏经典合适吗?学生的分析较浅,教师如何进行深入品读鉴赏的指导?

闫金刚老师:

      张羽老师《赤壁赋》: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借山川之美,抒个人之情。张老师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诗意、美感。

      1、 诵读。教师诵读、学生朗读、名家范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入体验。

      2、 写作。让学生根据文本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本描写的美景,即时展示,风月无边,秋景如画;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体现了文学之美。

      3、 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山川之乐、人世之悲、达观之美。

     改进之处; 预设太强,灵活不足。

杨冬梅老师《赤壁赋》

      优点: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作为一篇赋,杨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诵读和问题的设置上,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语言之美,从设置问题中强化了问题意识。

     2.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夯实基础、整体感知、语言欣赏、拓展再现,一步一步,逐渐进入高潮,让学生对文本能整体把握。

     3.展示充分,点拨到位

思想的火花是从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杨老师充分把握了这一点,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交流充分。

    不足:朗读部分,学生单独展示后,再让学生齐声诵读,效果会更好。

马少东老师:

      张羽老师这节《赤壁赋》的教学由景入情,由情悟理,结合广阔背景引导学生领悟深刻思想,师生问答,突出诵读,显示了张羽老师的深厚的教学功底。

      1、在朗读的形式上,朗读后由自己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不只是朗读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机械式的摆设,而是融入了互相的思考,情感的碰撞。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

     3.让学生领会了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大家手法。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读、思、议、写训练到位。

不足之处是:整节课容量大,节奏稍显前松后紧,情感线索转换分析时对于临时生成的处理稍显紧张,不过及时灵活的扭转过来了。

     杨冬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一堂示范课,充分展示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深厚的文学素养。教态上亲切和蔼;对教材的钻研认真,课前准备充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从她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杨老师是一个教学功底深厚,知识底蕴丰厚的老师,可以说,这是一堂有着自己优点的公开课,在诗歌教学的方法上受到了很多启发。

    以下我也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诗词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己的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有所品悟,让学生主动感受。

    2、让学生结合相应语句来具体谈谈感情变化这一点在课堂上讲得比较详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到另一种情感。

   3、讲解诗词遵循高考的需求,让学生认真揣摩高考的答题方式,自己出题自己讲解。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强调了结合诗词中的语句,鉴赏蕴含的艺术手法,提升了鉴赏能力和水平。

六.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名单

    贾才芳 苏曙光 孟霞 刘彩红 李志国 王祯 田文帅  孙振华  焦霞玉 闫金刚 刘辉 董华 闫永新 慧海新 范明浩 隋涛 刘福桥 马少东 王敏 刘玉梅 张羽 解甜甜 夏慧敏 张凯 张明国 史文义 姜志彬 蔡建筱 宋敏 张霞 陈秀霞 夏光星 马秀清 王红 刘思仪 于冬梅 彭云 孙连平 杨金红  崔奉莲 霍慧祯 高淼

 

上一篇:我校举行“九一八”图片展 下一篇:地理专题教研简报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