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李校长推荐文章《用“人的教育”融合学生群体》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10/18 10:22:04】  文章录入:GLX  浏览: 2904 次

用“人的教育”融合学生群体

吴非

    上课间隙,有时我会想:学生这会儿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后来我知道,学生和我一样,也在想老师在想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那样想。作为任课教师,我并不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我们总把学生当作“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谁承想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会出现那么多预料不到的状况!学生群体不再那么“单纯”,家庭教育背景则变得复杂。教师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也因此对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同时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他对学生不能再用单一的教育法,他的教育教学要兼顾有不同背景与个性的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境遇对学生的人格、性格可能形成影响。学生到了学校,教育就得发生作用。如果要用相对公平、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并实施教育,我认为未必是考试成绩,而是个人文明修养,因为这涉及他在未来能否“立于世”。

我长期在高中教学,面对的学生,年龄段在15岁至18岁。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很多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很有意思。考试制度稳定,不讲“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没有了“阶级”“阶层”的标签,“背景”淡化,特权受到一定的遏制,人的“文化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家长的教育观比较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也会跟着乱,这就会呈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但是,教师不能乱。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不能变,方法则要应时而化。我在八十年代的教学中意识到,最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教师眼中如果没有“人”,面对复杂的班级状态,肯定束手无策,他的教育教学也必然乱成一团。教师眼中有“人”,富有人道精神,面对学生时,他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习惯养成,少犯错误。即如目前社会最为敏感的平等诉求,学校和教师都不可等闲视之。中国的文化积淀,有不少落后的因子埋藏在教育中,人分三六九等,官民之别,贫富之别,一直存在(否则中国文化不至于把“有教无类”当作不得了的原则),直到当下,仍然存在落后的“城乡之别”。比如,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入学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即使政府有对应措施,但生活条件差,在校遭遇歧视,也会影响成长。我在江浦区五里村行知苑小学,听老校长杨瑞清和同事们讲述帮助外来工子女的事,很感动也很难过,那些冬天没鞋袜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地方离南京繁华中心只有十几公里。学校平时有些收费,班级活动也会有收费,这在多数学生家庭可能不是问题;在少数学生,就是难事:家庭本己拮据,他无法向父母开口。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怎样减少他们内心的纠结,往往不是靠教师慷慨解囊就能解决的。此类事宜细不宜粗,能不能说服班级节俭办事,减少活动开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别人的难处;能不能提请学校制订由班主任掌握的资助或减免名单,形成制度,等等。无论如何,不让一人向隅而泣。不知为什么,教室里只要有一个学生郁郁寡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上不好。

不久前某杂志微信刊出我的旧文,内中提及劝教师上课不要用“寡妇”这个词,防止心理敏感的孩子受伤。有读者困惑: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教师一一关照,课怎么上?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心里有学生,办法有的是。比如,民间轻慢信仰与风俗的俚语,政治运动留下的伤痕,家庭不幸的记忆,个人遭遇过的挫折,等等,都可能给心灵敏感的学生造成痛苦。教师上课说话,能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吗?教师博大的胸襟充满仁爱,装得下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心,就能装得下世界。

教师帮助学生,是职责,不能要求学生报“恩”。曾有学生在随笔中提到“父亲又失业了”,我托班主任悄悄地帮了他几回,学生考上大学后来信感谢,说其实知道是老师帮他的。我没回信。这个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我把喜讯告诉同事时,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欣慰不己(我很看重同事的这种情感),一个家庭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比这更令人兴奋的,是学生在信中说:老师,我知道怎样报答社会。——这就对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把学生当作“私产”,否则教育的性质就变了。

我和一些有过各种困难的学生成为对话者。我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我不试图“改变”他们,我努力去想他们选择的合理性。我认为,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向往美好人间,向往真善美的,这或许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姿态和价值追求。教师境界不高,学生的困惑会变多;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学生因此学会混世,老师是个乡愿,在他的影响下,学生群体会庸俗化、社会化。

虽然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所带的班级,也有不少差异。1987年我带南大少年预备班,学生年幼,多数来自农村,为了让他们熟悉南京,星期天我常带他们外出参观、游玩。有次在博物院大厅,正为他们讲解,有个学生大声往地上吐了痰,我没出声,蹲下,用手帕擦去地上的痰,悄悄扔进垃圾箱,然后低声对大家说:这是城市,要注意;你们以后都会是知识分子的,不能随地吐痰。我在做这件事时,没抬头,是不想让那位同学难堪。我想的是:他肯定明白了,他们以后想吐痰时能记起我说的话。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也无论学生在什么样的困难,“教师的样子”最重要。我认为,只要教师有原则,守常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不难解决;作为教师,处置问题不能偏向任何群体。做一件事,会不会引发负面影响,会不会留下后果,要有预估。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成绩排名次”,对学生的伤害是长期的。有班主任把“名次榜”公然贴在教室讲台边,——这种事做了,还有什么错事不敢做?有两位任课教师见到班主任在教室张贴测验名次,先是耐心劝说,劝说他取下之后,再告知校方,建议重申校规,以绝效尤。——宁可得罪同事,也不违背教育原则,这才是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学校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人”。

学生毕业多年后打电话邀请我聚会,但没留姓名,自称“当年我在班上成绩不行,老师不一定记得我”。我回电严厉批评,告诉她:整个班的语文是我教的,你这样说话,不像我的学生,我从没以成绩论人,你的话让我生气。——教育要教会自由平等,自尊自强,学生毕业多年,仍没从“成绩”阴影中走出来,这就是说,我的教育任务就没有完成。我因之感到沮丧。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志趣爱好,等等,都可以忽略,但在一间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文明人。学生有教养,“融合”就不是困难。学生友爱,是人生幸事,教师为什么要说“重友情也要重视成绩”?(小学生家长要求孩子“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也是很混账的话。)应试教育鼓吹“竞争”,同窗友情变得淡漠。有次进教室,看到有课桌空着,记起这张课桌昨天也是空着的,于是有所不安,问:“他怎么没来?”周围几个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发了火:同在一个班,邻桌两天没来,竟然无人关注,这是什么“集体”?这个班有二十多个“三好生”,高一时评上“文明班级”,学生竞选班委颇有豪言壮语,还有学生打报告要求加入中共,怎么说一套做一套?那天我严厉批评了半节课,事后听闻有家长到校长那里去投诉老师训学生,——他投诉,我不在乎,我在意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不是正常人!学生如此冷漠,教师为什么不能生气?孔子遇上这种事,也会生气的。

    教师的职业,要求他眼中看到的是“人”“生命”,而非尊卑贵贱的等级标签。在教室里,我常想,我面对的人,在未来,要成为劳动者,要成为父亲母亲,他们要组成“社会”,他们要担负建设新的文明的责任。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教育要培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良好习惯,他的灵魂中应当有这样一些元素:人,人性,生命,仁爱,友情,善良,正直,诚实,坦白……有这样的品格和修养,当他们站立在社会时,就能有公民姿态,有担当。如果我们容忍向青少年灌输“我死之后任凭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的人生观,必将给自己留下无尽的职业耻辱。

    我希望教过的学生能“走得出去”,“站直了做人”,否则我的工作没有价值。我最怕学生变得庸俗猥琐,我常告诫学生:“你有许多自由,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价值观出错,有可能无所忌惮地做坏事。1996届毕业典礼上,全体高三教师致辞,大家让我第一个讲(也许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肯定最能讲),我只说四个字:“做个好人”。不久前这一届有个班纪念毕业20周年,有学生发言,说一直记得老师的“做个好人”。我说:“看来,至少到目前你仍然还是好人。”大家都笑了。“做个好人”,容易吗?不容易,但也不难。

    基础教育就是“打底子”,在这个年段,文明教养是一点点地聚合的,教师不能大意。学生不敢奢望教师个个都是指路明灯,至少他能找到值得尊敬的教师,有人格魅力,有智慧,有办法的人,让他不至于蒙受屈辱。我在教学中想过,规训重要,比规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姿态和情感。引导不同环境背景的学生成长,还要注意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教育要培养优雅而趣味的人,一个群体能关注自我品质,能够追求生活趣味,那么,“文明”就能成为共同追求。教师本人也应当是有优雅而有趣味的人,我们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人群了。一个成天翻看学生成绩册唉声叹气的教师,一个因学生家庭背景而生出势利眼的教师,一个只知道鼓励学生“拼搏”追求“成功”的教师,他的表情、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恶梦。


上一篇:How to write movie review——姚磊老师校本课程活动课 下一篇:金淑敏老师“名师论坛”简讯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